(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3日電)網傳「睡前服用23顆藥物」處方箋引發討論,台灣精神醫學會表示,若須服用更高量的藥物才能入眠,是病情改變警訊,應積極就醫,否則恐釀藥物依賴與不當使用後果。
國內約4成民眾受睡眠障礙所苦,健保署資料顯示,全台每年失眠用藥需求量破11億顆。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今天接受媒體電訪指出,在東亞國家中,台灣多重用藥的比例算高,至於有沒有濫用,需要政府、學界進一步了解。
王仁邦表示,在這個新聞背後,其實是醫病雙方共同困境,也指出從病患、家屬到醫療專業,乃至醫藥衛生公共政策等,都有值得努力之處。
「一直以來,睡眠障礙被認為是症狀而非疾病,是輕症而非重症,故常被病患、家屬以及醫藥專業輕忽。」王仁邦說明,然而近代醫學的發展,顯現睡眠障礙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更與許多疾病、特別是精神心理疾患有密切關聯。
他強調,睡眠障礙的肇因多元,看似單純的失眠背後,往往潛藏複雜的生理、心理因素;若持續時間過長,或已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應就診專科評估治療。
王仁邦表示,若鎮靜安眠藥效果越來越差,須服用更高量才能入眠,也是病情改變的警訊,更應和專科醫師合作,找出新的病因。目前國內包括精神醫學專科、神經內科專科及睡眠醫學專科等,均有進階的睡眠醫學專業養成課程,能針對較嚴重的睡眠障礙病患提供醫療服務。
王仁邦提醒,若僅希望藉由高量強效藥物治療睡眠障礙,但在認知行為上,無法配合醫囑作生活環境及壓力的調整,也很難有治療成效,甚至造成藥物依賴與不當使用的後果。(編輯:吳素柔)1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