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陳儀深:終戰就是戰爭結束 遭批媚日不必要也不公平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15日電)國史館長陳儀深今天表示,對於國台辦等批評使用「終戰」是一種媚日的態度。他表示,這樣只看標題就攻擊,雖然反映了社會分歧、政治對立的現實,「但我認為是不必要、對我們也是不公平的」。今天很多人習慣講的「終戰」,字面意義就是戰爭結束,算是中性的意涵。

陳儀深下午出席「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討論會」暨「蔣中正日記(1937-1947)」新書發表致詞表示,為期3天的「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討論會」,及「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台灣重要史料微型展」開幕,目的希望比較全面地與國人共同回顧與省思此一關鍵年代的歷史。

他說明,陸續出版兩蔣日記是國史館這兩年的既定工作,不適合納入什麼紀念活動;不過這次出版的1937至1947年前總統蔣中正日記,恰好涵蓋中日戰爭8年以及戰後2年,與研討會的時間斷限相吻合,所以把新書發表會一起進行不但不違和,而且還能相得益彰才是。

他表示,中華民國從1931年918事變開始應對日本的侵略,到1937年77事變之後進入全面而持久的抗戰,主要都是蔣介石在領導,直到1941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中美英成為同盟國關係,局面才開始改觀,同盟國最後贏得1945年的勝利。

他提到,某些媒體、網民、甚至國台辦的發言人批評國史館使用「終戰」是一種媚日的態度,不直接用「抗戰勝利」是在迴避或曲解歷史等,他表示,這樣只看標題就攻擊,雖然反映了社會分歧、政治對立的現實,「但我認為是不必要、對我們也是不公平的」。

他重申,常聽到父親使用「日人時代」、「降伏(こうふく)」,起初以為父親講的和學校講的一樣是「光復」以後如何如何,因為台語發音類似(日語發音也是類似),事實上「降伏」是站在日本人的立場說話、「光復」是站在中國人的立場說話,實在南轅北轍。這是生命經驗不同使然,應該互相尊重。何況今天很多人習慣講的「終戰」,字面意義就是戰爭結束(the end of the war),算是中性的意涵。

他表示,當初日本軍閥發動侵華戰爭的藉口之一是「反共」,結果不但使得蔣中正停止剿共、必須與中共「合作抗日」,而中共藉著8年抗戰壯大自己,進而在戰後的國共內戰藉著蘇聯的協助(以及政治宣傳成功等因)獲勝,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共產國家。

他表示,日本侵略中國而造就了一個共產中國的誕生,實在是歷史的一大諷刺。另一方面,蔣中正領導全面抗戰,應邀參加開羅會議,最後與美英蘇同盟打敗日本,同一時間且參與創立聯合國、中華民國成為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些事蹟在中國歷史的角度而言當然是重要功業,不容抹煞。

他強調,然而在2025年的台灣,此時此地回顧80年前亦即1945年的鉅變,能有什麼不同角度,「亮光與暗影:1945前後的台灣重要史料微型展」就是想要處理這個問題,當時台灣一方面有不少知識分子因結束日本殖民統治而歡欣、而歡迎祖國,接受「光復」的說法,另方面因中華民國政府缺乏現代性,粗魯接收、治理失能,不到一年半就發生228事變,展覽中特別挑選林獻堂等人的事例與日記,作為時代變化的見證。

他說,1991年史丹佛大學出版第一本研究228的專書就是以「悲劇性的開端」作為書名,可以說是台灣的「中華民國時代」的開端,後來民主化以後被稱作「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開端。

他表示,這個開端包括美國方面基於開羅宣言的承諾,協助國軍占領台灣,有一種「共管」的態勢,這也是美國政府為何在228事件中作「壁上觀」的原因,必須到1949年末、尤其1950年初韓戰爆發,美國才改變立場,透過舊金山和平條約對台澎地位做了特殊的處理。

陳儀深表示,這次「重要史料微型展」只是要呈現台灣1945年的複雜性,避免一廂情願的單方說法,不是要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編輯:林興盟)1140815

Related Posts

1 of 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