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AI眼鏡複製iPhone爆發路徑?科技巨頭搶攻穿戴新藍海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16日電)生成式AI與雲端算力突飛猛進,智慧眼鏡正從概念走向日常裝置。業界看好,未來10年智慧眼鏡會是飆升最快的穿戴式產品,爆發成長路徑類似當年iPhone,全球科技巨頭與台灣供應鏈紛紛搶進,風起雲湧掀起新一波戰局。

智慧眼鏡並非新產品,10年前已出現雛形,但受限技術與應用場景,當時並未真正起飛。近年,Meta與雷朋(Ray-Ban)合作推出搭載AI模型的智慧眼鏡,傳出熱銷突破200萬台;近期再發表Oakley Meta眼鏡,相較第一代眼鏡具備更長續航力與更佳影片拍攝品質,也獲得市場迴響。

智慧眼鏡市場中,Meta取得絕對主導地位,除此之外,中國品牌包括小米、華為、TCL、阿里巴巴等,也陸續加入智慧眼鏡戰場。

台灣品牌宏達電在14日推出首款AI智慧眼鏡VIVE Eagle,支援繁體中文操作,搭載AI助理,可啟動翻譯、搜尋、視覺辨識等功能,且100%台灣設計與製造,HTC全球業務副總裁黃昭穎肯定地表示,「VIVE Eagle絕對會是HTC史上銷量最大的VIVE裝置」。

Google傳出與三星聯手打造Android XR平台,有望在近期推出首款結合AR與AI的智慧眼鏡;蘋果雖以Vision Pro切入VR領域,但專利與供應鏈動態顯示,正向輕量AI眼鏡延伸,全球科技巨頭風起雲湧,紛紛搶進穿戴新藍海。

AI眼鏡成長速度強勢 2030年市場規模上看億支

據Counterpoint Research調查,2024年全球智慧眼鏡出貨量年增率高達210%,預估2025年將再成長60%,並在2029年前維持逾60%的年複合成長率。另一家研調機構預估,2024年AI/AR眼鏡全球銷售約152萬支,預估至2030年將達9000萬支,成為成長最快的穿戴式產品。

Meta執行長祖克柏強調,「未來若沒有能與AI互動的眼鏡,將在競爭中處於認知劣勢」。隨著語音助理、攝影辨識、AR投影與即時翻譯等功能成熟,智慧眼鏡應用正從消費者日常擴展至企業場景,包括遠端維修、醫療輔助與物流管理等。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次子林宇輝表示,智慧眼鏡的發展就像當年iPhone,在iPhone之前,已推出很多智慧手機,只是一直找不到對的使用者介面;直到賈伯斯(Steve Jobs)把智慧手機使用者介面做到極致化,「AI眼鏡或許也會有類似的一個歷程」。

台灣大哥大個人用戶事業商務長林東閔表示,十分看好智慧眼鏡在台灣的銷量,預估10年內,台灣市場可能會累計百萬支規模的智慧眼鏡總量。

他分析指出,第一,台灣人求知慾很強,智慧眼鏡幫助「所見即所得」;第二,大家都希望有釋放雙手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Meta AI眼鏡會爆紅;第三,台灣戴眼鏡的習慣普遍,智慧眼鏡的滲透率期待值可以更高。

台廠供應鏈實力雄厚 扮演隱形冠軍

智慧眼鏡商機背後,有台灣供應鏈默默支撐,這些隱形冠軍在光學、顯示、感測、散熱與材料等關鍵環節,提供關鍵技術,成為產業推進與升級的重要推手。

AR眼鏡是推動光學鏡頭市場新成長點,玉晶光多年深耕光學鏡頭,為AR眼鏡提供高階鏡頭;亞光則推出Meta Lens超透鏡與全彩照相模組,提升影像品質;達邁以透明聚醯亞胺(PI)薄膜打入智慧眼鏡供應鏈;PCB上游銅箔基板廠騰輝-KY為特定品牌獨家供應low loss材料;澤米憑藉奈米級光學鍍膜,擔綱智慧眼鏡的精密零件。

傳統眼鏡行迎新商機 隱私疑慮待解

全球最大的眼鏡製造商EssilorLuxottica先前表示,與科技公司Meta合作推出的雷朋Meta智慧眼鏡在2025年上半年銷量增加至3倍,推動公司獲利成長。

宏達電推出首款AI眼鏡和2020EYEhaus精品眼鏡門市合作獨家銷售,為消費者進行驗光、配鏡片等客製化服務。

隨著智慧眼鏡愈來愈普及,將顛覆傳統眼鏡業態,未來眼鏡行不僅販售光學鏡片,還可能成為智慧眼鏡的零售與維護據點,開啟新營運模式。

然而,隨著「所見即所得」搜尋與資料利用成為日常,隱私爭議隨之浮現。消費者擔心智慧眼鏡可能在未經同意下拍攝、收集與分析他人資訊,帶來監控與數據濫用風險。產業界認為,智慧眼鏡要持續成長,除技術與應用突破外,還必須關注更透明且安全的隱私保護機制。(編輯:張良知)1140816

Related Posts

1 of 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