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17 16:37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7日電)過去10年全台一般廢棄物產生量持續攀升,環境部表示,仍鼓勵地方積極破袋檢查、或比照大台北地區垃圾費隨袋徵收等措施,另外建議調整垃圾車清運班次,也有助於垃圾減量。
根據環境部統計查詢網,全台2024年一般廢棄物產生量為1176萬3891公噸,較2023年度1157萬9543公噸略增;然而,前一次的低點要回溯至10年前(2015年)的722萬9290公噸,近10年垃圾量持續攀升。
因應「廢棄物清理法」於2017年6月修正,環境部2018年起將事業員工生活垃圾列為一般廢棄物,一般垃圾就包含事業員工生活垃圾、水肥、廚餘、廢潤滑油、廢食用油及其他類等,以明確控管一般廢棄物,當年度垃圾量顯著增加約100萬公噸(達974萬0671公噸);2021年首破突破千萬公噸大關,至今仍持續增加。
就垃圾增量的情況,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副署長林左祥告訴中央社記者,首先可能是天災,例如去年有4個颱風侵襲,風災較嚴重的縣市所排出的廢棄物量就會增加。以今年颱風丹娜絲為例,風災導致嘉南地區所增加的垃圾量就約平時的20倍。
林左祥也認為,垃圾增量的原因也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有關,像是外送平台使用量增加,疫情告一段落後,國外旅客來台數增加,還有產業回溫也會造成垃圾量增加等。
最後,林左祥指出,垃圾分類是否為一般廢棄物,主要視商家有無營業證記證。之前許多縣市將小吃攤、攤販產出的垃圾列為一般事業廢棄物,其實應該是一般廢棄物,因此廢棄物總量會有所調整,這類情況在都會區較為顯著。
比較特別的是,林左祥說,台中市反而是將有營業登記的商家所排出的垃圾納入一般廢棄物,經調整才會呈現大幅度的減量。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長顏旭明告訴中央社記者,垃圾管理屬於地方權責,環境部鼓勵地方積極破袋檢查,金門、彰化在破袋檢查相當確實,垃圾量也減量約3成;其他縣市或是能比照雙北模式進行垃圾費隨袋徵收等。
「重要的還是源頭減量」,顏旭明提到,疫情之後外送仍相當普遍,這部分也只能呼籲大眾改變消費習慣;若外帶時能夠自備容器,另外則是傳統市場若能自備購物袋,就能減少很多垃圾量的產生。
最後則是在垃圾車清運的規劃,顏旭明指出,建議對於每週收集垃圾的天數可以調整,現行有的收7天、有的6天,但根據實際經驗,通常清運天數在4、5天對於垃圾減量的幫助最大,可促使民眾養成分類的習慣;依過去實務經驗統計,減少1天清運、垃圾量約減17%。(編輯:陳清芳)11408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