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胡川安說不盡的台灣味 透過美食看見時代縮影

2025/8/20 09:19(8/20 09:31 更新)



文史作家胡川安從飲食考察的角度展開紙上漫談,近期出版「說不盡的台灣味」套書,透過美食看見時代縮影。(遠流出版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4年8月20日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0日電)「台灣味」不只是美味,背後還有許多故事與線索,文史作家胡川安從飲食考察的角度展開紙上漫談,近期出版「說不盡的台灣味」套書,透過美食看見時代縮影。

根據遠流出版發布新書資訊,套書分上下兩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從台灣風土長出的滋味,養成味覺基礎,顯示出由土地養成的各種飲食深層記憶;「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則探究本來不是台灣原有的食物,卻能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

胡川安在序中寫道,「鮮」是台灣味的關鍵。他的童年在鹿港度過,烏魚子、蚵仔和鰻魚就是生活日常,冬天經常拿烏魚子當零嘴,對於彰化人來說,爌肉飯和黑白切也是日常,但一定要用新鮮的台灣豬,才能夠將豬肉的每個部位都好好地享用。

胡川安表示,隨著成長過程,他來到客家、外省聚落,也去過嘉義和宜蘭,慢慢接觸客家小炒、貢丸、牛肉麵,還有嘉義雞肉飯,還嚐到各地不同的白斬雞、羊肉爐和刈包,「雖然是不同肉類,但對台灣人而言,肉的鮮味永遠是最重要的,即使不同族群到了台灣,鮮甜就是核心」。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此外,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變成了自己。胡川安認為,來自不同地方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可以往其他地方發展,像是鼎泰豐的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普洱茶。

胡川安表示,這些本來都不屬於台灣的食物和飲料,可以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甚至有些成為台灣之光,如果沒有這塊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編輯:吳素柔)11408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