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AI助力水產養殖 降低成本風險、提高品質

2025/8/21 13:17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1日電)農業部近年推動智慧農業,已有上百項研發成果,其中透過AI協助水產養殖升級,不但降低人力、時間成本與風險,也提高品質。

農業部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台灣素有水產王國美譽,養殖漁業為重要產業之一,但多半是家庭式或中小規模經營型態,養殖經驗難以有效傳承。

農業部推動水中養殖生物AI辨識,準確測量魚體長度,避免傳統量測造成魚體損傷問題,並結合影像分析、生物活動力辨識、水波振動、水面與水下收音分析等模組,研發精準投餵系統,優化精準餵食模式,有效降低飼料、水電與人力成本。

疫病防治方面,水試所建置快速病原檢測與光學辨識模組,搭配採樣設計強化預警與治療效能,降低產業損失,並配合農業部建構的「雲市集-農業館」平台,上架數位行銷工具,協助小型漁業者經營電商與建立品牌。

農業部指出,台灣養殖漁民平均年齡偏高,多屬家庭經營,過去因擔憂養殖魚池突發狀況需隨時處理,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影響生活品質。智慧養殖系統除節省人力與時間,也促進經驗數據化與技術傳承。

農業部以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智慧蝦類養殖系統為例,聚焦白蝦養殖環境即時監測與智能決策,透過固定與手持水質監測設備,養殖戶可隨時掌握養殖池環境變化與投餵情況,即時接收異常警示訊息,有效降低養殖風險。

農業部說明,此系統也具病害照片上傳與診斷建議功能,結合專家判斷與數據分析,強化遠端管理能力,系統已技術移轉並商品化。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農業部表示,為解決台灣農業面臨氣候變遷、勞動力短缺及全球市場競爭的挑戰,近期針對自民國106年推動智慧農業以來所產出的194項研發成果,整合為因應不同場域需求的13個智慧農業技術套組。

農業部指出,其中「大智若漁包」匯集水產養殖服務系統相關技術,包括水質監控、成長監測、精準餵飼、病原快檢及數位行銷等產銷管理技術,提供養殖漁產業選用,協助掌握養殖環境數據,提升品質與競爭力,因應產業轉型升級。(編輯:張雅淨)114082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