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21日專電)台灣議題錯綜複雜,往往需要長篇大論才能講清楚。德國公共電視台近日邀請德國學者孔鵬飛,用30分鐘專訪深入淺出談台灣,從歷史根源到未來情境,向德國觀眾介紹台灣內部現況及所面臨的外部威脅。
德國公共電視台ARD由資深記者提姆(Ulrich Timm)主持的老牌節目「提姆對談」(Ulrich Timm im Gespräch),以一對一訪談為特色,邀請學者、記者或專家,透過半小時的深入問答,把複雜議題梳理成一般觀眾也能理解的內容。
「提姆對談」上週六(16日)播出研究歐中與台歐關係學者孔鵬飛(Frédéric Krumbein)的專訪,內容涵蓋北京對台政策邏輯、台灣的應對方式、台灣政黨政治以及歐洲在亞太區域安全中可扮演的角色。
回顧兩岸互動歷程,孔鵬飛說明,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吸引大量台商赴中投資,經濟往來熱絡卻未帶來政治和解。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兩岸簽署協議,旅遊與經貿交流一度活絡,直至習近平上台情勢急轉直下。2015年的「馬習會」成為兩岸和解高峰,但在台灣社會引發疑慮,擔心更強化北京對台影響力。
他指出,2020年蔡英文成功連任,與香港「一國兩制」失敗密不可分,凸顯台灣社會對中國的不信任。北京則持續加大軍事挑釁,頻繁派軍機逼近台灣,並透過假訊息、網路攻擊和外交打壓對台實施「灰色地帶戰術」。
孔鵬飛同時談及台灣外交處境,指出雖然台灣僅與十餘國維持正式邦交,但與歐美日等主要民主國家建立緊密的非正式關係。透過經貿往來、議員互訪及國際組織合作,台灣已逐漸成為印太安全討論的重要一環。
他進一步指出,美國與台灣情報機構多次評估2027年前後是中國具備進攻能力的關鍵時點,但這並不意味必然爆發戰爭,而是一個必須高度警惕的時間窗口。能影響北京決策的,不僅是美國的軍事威懾,也包括歐洲在經濟與政治上的清楚態度。
孔鵬飛分析,中國深度依賴歐洲市場與技術,若台海爆發衝突,歐盟在制裁與市場准入上的選擇將對北京形成重大壓力。歐洲雖不必像美國一樣直接軍事介入,但能透過經濟槓桿與政治聲明提前釋放訊號,強化嚇阻效果。
他舉例,歐洲已在台灣議題上邁出步伐,例如歐洲議會2021年通過首份專門針對台灣的決議,多次派代表團訪台;蕭茲(Olaf Scholz)政府時期25年來首派部長級官員訪問台灣,並派軍艦通過台灣海峽。
至於德國國內政治光譜,孔鵬飛指出,基民盟與基社盟(CDU/CSU)傳統上對台較為友善,在野的自民黨(FDP)與綠黨(Greens)也傾向支持台灣;而執政聯盟中的社民黨(SPD)則相對謹慎。
雖然德國新政府5月上台後對台政策未出現根本轉變,但孔鵬飛認為,德國社會對台灣議題的敏感度以及對台海潛在衝突的關注已明顯提升。歐洲如何運用對中經濟與政治槓桿,並釋放明確訊號,將是未來避免台海衝突的重要課題。
德國公共電視台ARD近日也將「提姆對談」本集內容上架官方線上影音平台,供德語觀眾隨選收看。(編輯:陳承功)1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