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雙橡園矗立華府 百年莊園承載台美外交史

2025/8/22 12:41(8/22 12:54 更新)



雙橡園大宴會廳設有落地窗,可遠眺莊園草坪,不時可見鹿群出沒覓食。圖攝於8月19日。中央社實習記者王家葳華盛頓攝 114年8月22日

(中央社實習記者王家葳華盛頓21日專電)已逾百年歷史的華府雙橡園,占地近19英畝,面積堪比白宮及其周邊園區,曾是當地最大私人宅邸之一,現為台灣在美重要且珍貴的資產。這座莊園靜靜矗立於綠蔭之間,不僅是建築地標,更承載一段段跨越風雨的外交故事。

百年宅邸靜靜矗立華府郊區

雙橡園(Twin Oaks)建於1888年,由「國家地理學會」創辦人哈伯德(Gardiner Hubbard)委託知名建築師興建。宅邸採喬治亞復興式風格,白牆綠櫺、格局對稱,體現19世紀末美國上流社會對建築美感的想像。雙橡園不以張揚取勝,而是以靜謐的氣度矗立在華府郊區。

1937年起,中華民國承租雙橡園作為駐美大使官邸。1947年顧維鈞大使任內正式購下,成為駐美外交的重要據點。

此後,這座莊園迎來過許多重量級訪客。美國多位總統級名人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尼克森(Richard Nixon)、小布希(George W. Bush)都曾在入主白宮前造訪,第一夫人蔣宋美齡也於1950至1960年代多次下榻於此。宅邸大門前來來往往,見證國際局勢變幻。

位處台美關係前緣走過斷交風暴

然而,這座莊園也曾面臨嚴峻的風暴。1979年台美正式斷交,雙橡園一度陷入產權危機,如同一棵被強風吹襲的大樹,搖曳不定。僅以象徵性的10美元(依當時匯率約新台幣360元)出售給與台灣友好的非營利組織「自由中國之友協會」。

1979年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後,為台美關係找到了前路,台灣對雙橡園的原有產權也獲得保護,1982年順利將雙橡園買回。雙橡園1986年被美國內政部列為國家古蹟,從此地位超越政治,納入文化記憶。

台灣外交舞台兼文化寶庫

今日的雙橡園雖不再是官邸,卻依然是國慶酒會與外交宴會的重要舞台。華府政要與僑界人士在此聚會,談笑聲交織於大藍廳、小藍廳與會客廳之間。

其中一間中式會客廳懸掛著一盞典雅吊燈,為原屋主哈伯德的收藏,為珠寶品牌蒂芙尼公司(Tiffany & Co.)出品的百年古董燈飾,因此該宴會廳又稱「第凡內廳」(Tiffany Room),常用於宴請客人。

莊園同時是一座文化寶庫。園內收藏相傳慈禧太后宮廷畫師所繪製的「瓊枝仙桃圖」,以及據傳於1904年聖路易萬國博覽會展出的龍紋桌椅,為雙橡園增添歷史縱深,也讓外交場合更添人文底蘊。

宅邸之外,兩棵橡樹依舊長青,唯有外交人員來來去去,共同為台灣在美奔走。橡樹挺立如昔,映照著謙遜而堅韌的姿態。這股堅定的力量,也象徵著民主根基不斷地深厚與累積。(編輯:鍾佑貞/田瑞華)114082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