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郭芳君蘇黎世30日專電)「鐘錶是瑞士的頂尖技術,台灣人怎麼可能做得出來?」這句話是黃慈育初入製錶業時聽到客戶的質疑,言下之意是「不知天高地厚」;然而,憑著台灣人敢拚的精神,加上「管家服務」等創新模式,黃慈育讓自創品牌在瑞士業界異軍突起。
九○年代末,她憑藉台灣在精密代工上的技術,為多家瑞士品牌提供錶殼、錶盤與指針等零件。代工長期被視為附屬角色,少有人相信,這樣的起點能通往瑞士鐘錶的核心。
2009年,黃慈育創立自己的腕錶品牌HORAGE,但不久後,品牌便面臨機芯供應中斷的危機。2010年,她毅然決定全面採用自主生產機芯模式,從零件到組裝一手掌控。這項原廠機芯製作計畫,不僅讓瑞士同行大感意外,也成功帶領品牌度過全球金融危機,成為瑞士鐘錶界的一匹黑馬。
她始終相信,唯有對每一個零件都能掌握,才能讓技術達到極致精準,誤差降到最低。
立足錶業靈魂城市 向世界出發
在多數人不再佩戴手錶的時代,機械錶依然展現價值。欣賞機械錶的人並不只是為了「看時間」,而是看重其背後的工藝、品味與歷史,這層因素來自歐洲社會對人文素養的重視,經典腕錶不僅能代代相傳,更承載著世家望族歷經考驗的精神。因此,收藏名錶在西方世界始終擁有龐大的市場。
比爾市(Biel)是瑞士百年鐘錶工藝的重鎮。對黃慈育而言,若要登上世界舞台,工廠就必須設立在這個鐘錶產業鏈的心臟地帶,與勞力士、Swatch集團等大廠同城而立。手錶常被象徵身分與背景,而產地更代表了專業價值。
鐘錶產業網極為廣大,從螺絲廠、游絲廠等零件供應商,到專業技術人才的訓練機構,軟硬體皆以比爾市為核心。選址得當,不僅有助於建立業界人脈與聲望,更能匯聚所需資源。
當買家前往位於比爾市的總公司試戴腕錶時,置身於古城山水間,聆聽滴答作響的指針聲,更令人珍惜那份技術傳承背後的人文價值,也感受鐘錶名城的歷史脈絡。
主打年輕創新 出走冒險精神
瑞士鐘錶目前年外銷額約220億瑞郎(約新台幣7300億),預計10年後將達300億瑞郎(約新台幣1兆0847億)。黃慈育積極行銷海外市場,尤其重視美國與亞洲市場。
品牌代表著獨特的符號,世襲財富的望族普遍青睞瑞士的傳統大廠,尤其歐洲藏家,更是大廠新錶的忠實追隨者。黃慈育則主打代表年輕、創新、冒險的時代精神,在業界中異軍突起。
黃慈育的夫婿Andy說:「我們吸引的是那些擁抱創新與冒險精神的行家。他們不僅看重腕錶的技術與設計,更以此展現個人風格與態度,懂得欣賞細節,也敢走出框架。」
管家銷售模式 聚焦菁英市場
受到數位化影響的銷售方式與買家族群的變化,尤其全球受到疫情的洗禮後,真實接觸活動成為渴望。特別是精品腕錶,銷售員的說明與試戴服務是銷售成功的關鍵,目前黃慈育創立的品牌在台北、香港、上海、洛杉磯、紐約、新加坡等地提供一對一的真人「管家服務」,切中市場需求。
利用網路無國界,也能預約線上直接銷售的管家。Andy在多個鏡頭前為顧客解說指針、錶面、設計原理和材質等細節,樂於在言談間和顧客搏感情。他認為,親自銷售能近距離理解顧客的思考,也能感受時代脈動與走向。夫婦倆也常出席美國錶界的直接銷售展會,與各國客戶面對面。
民主幸福企業 開創錶業新時代
在公司開放式的廠房裡,有撞球桌與咖啡機,隨時營造自由交流的氛圍。團隊成員來自10多個國家,上班不需打卡,卻能展現高度自律。
黃慈育指出,如今製錶雖已從手繪圖轉向電腦技術,但流程與核心技術依舊如昔。現代製錶更倚重團隊協作,每一道工序都必須精準無誤,並確保能順暢交接,建立起同事間專業的信任由為重要。
歷經多年嘗試與磨練,曾經10年毫無獲利,今日已成為瑞士5家掌握矽游絲及矽擒縱技術的廠商之一。其機械品質堅實可靠,能抵抗高濕度與高壓,並具備抗磁效能。黃慈育說,公司已獲國際高端腕錶市場青睞,正積極招募新血、擴展版圖。
這份成就背後是夫妻倆歷經低谷仍不斷奮戰的毅力。他們形容,「投身製錶業就像打橄欖球,唯有衝破一道又一道阻礙,才能成功達陣」。
承襲瑞士精準工藝,又注入台灣的草根韌性,黃慈育不僅是瑞士製錶產業中的新星,更期許帶著國際視野的力量,改寫傳統、引領未來。(編輯:唐聲揚)1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