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日電)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前景夯,帶動人才需求。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設立離岸風力發電學分學程,吸引跨領域學生修課,並規劃建置離岸風電人才培育基地,打造人才成為即戰力。
台大工學院長江茂雄告訴中央社記者,再生能源比核能風險低,以離岸風電為例,發生災害時只是機組損壞,不會產生其他危害,是相對安全的能源;且不需進口燃料,可達到能源自主,避免受戰爭、封港等影響,能避免過度仰賴進口,成為國家安全弱點。
離岸風電受許多具備海上風能國家青睞,江茂雄指出,台灣海峽具風力優勢,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好的風場之一,台灣很早開始推動離岸風力發電,也因此在亞洲地區佔得發展先機。
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發展,江茂雄認為,「未來產業的發展,人才將是重要關鍵」,2018年台灣離岸風電剛起步時,台大就有意培育相關人才;當時離岸風電在台灣仍是新興領域,國內沒有對應的系所,也缺乏相關師資和教材,等於一切都要從零起步。
後來在開發商協助安排下,江茂雄等人前往丹麥工業大學,瞭解他們已推行多年的離岸風電人才培育機制,同時和許多供應鏈廠商互動,透過蒐集這些寶貴經驗和建議,台大工學院規劃離岸風力發電學分學程,於2018年9月正式啟動。
發展風電佔先機 產學攜手培訓風電人才
在培育離岸風電領域高階工程、規劃、設計、管理、分析等白領專業人才的目標下,學分學程內容包括:專業選修課程、進階專業必修課程、進階專業選修課程等,學生必須修習至少15學分(5門課)且成績及格,才可取得學程證明。
江茂雄提到,離岸風電涵蓋領域相當廣泛,又是新興產業,發展快速,所以課程內容需與時俱進,配合產業需求和現況進行調整,有時單一門課可能就有5、6名教師參與授課,卻也吸引不同領域的學生前來修課。
例如,「風力發電」這門課,葉片設計是一個老師,材料又是一個老師、發電機是另一個老師,一門課可能就包含不少跨領域知識,學生學起來也是相對較為吃力。
再以「離岸風力發電導論」課程為例,每年都有100多名學生來修課,不限於工學院,連理學院、電機資訊學院、管理學院、社會科學院都有學生慕名而來。
江茂雄表示,台灣有適合發展離岸風電的優勢,吸引許多外商投資,外商需要許多與政府、地方溝通的人才,如果社科背景的學生能對離岸風電有一些基本概念,也有助於未來求職;目前進階課程仍以工程領域居多,未來希望能拓展財金或法務等相關課程。
「許多學生畢業後都有機會到外商工作,派駐到日本等國任職,業界對離岸風電人才更是搶破頭。」江茂雄提到。
跨領域專業投入風電 打造人才與零組件重鎮
台大離岸風力發電學程已累積近百名畢業生,離岸風電的就業前景不遜於半導體,相比亞太其他國家,台灣起步早,又很早就開始發展供應鏈,江茂雄認為,「台灣已成為離岸風電人才和零組件對外輸出的重要基地。」
他分析,政府率先推動離岸風電政策,開放場域、鼓勵外商投資,台灣的供應鏈同步發展,讓零組件供應不用假手他人,加上產業相繼力挺,例如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和業者一口氣簽約20年,購買離岸風電,在台積電這樣指標企業的帶動下,加速台灣發展離岸風電,自然帶動人才需求。
為了與人才與產業接軌,台大離岸風電學程陸續邀請許多業界師資參與課程或演講分享,讓學生能夠掌握業界最新趨勢和現況,廠商也有機會優先挑選優秀人才,產學雙方達到互利雙贏。
在教育部經費支持下,台大規劃建置離岸風電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預計今年底有望完工啟用,基地將結合造風機、蛇形造波機、風力發電機、海洋環境監控系統等設備,打造離岸風場運維相關技術的教學場域。
江茂雄表示,台大也與建國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等夥伴學校攜手培育離岸風電人才;未來基地啟用後,除了提供教學使用,也能作為業界人才的培訓基地,希望落實無縫接軌,培育人才成為即戰力。(編輯:陳清芳)1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