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日償丹陽艦成遷台初期海軍主力艦 首次敦睦艦隊旗艦

(中央社記者吳書緯台北3日電)前身為日本帝國海軍驅逐艦的雪風艦,作為賠償艦由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命名為「丹陽艦」,在美援陽字號驅逐艦尚未服役前,是海軍主力艦之一,1953年擔任首次敦睦艦隊的旗艦。

雪風艦為日本帝國海軍陽炎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2400噸,共搭載3座12.7公厘雙聯裝艦砲、2座4聯裝魚雷發射管等武裝,19艘陽炎型驅逐艦與19艘改良版的夕雲型驅逐艦,僅雪風殘存至二戰結束,雪風因而被稱為「不死鳥」,雪風艦於1947年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1948年5月1日正式命名為「丹陽」、1966年除役。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教授金智在「海上長城:戰後中華民國海軍發展史」一書提到,政府遷台初期,日本賠償艦艇在台海防衛作戰仍扮演重要角色,直到1953年海軍4支作戰艦隊轄屬艦合計39艘,其中日本賠償艦艇即占11艘。

「雪風」作為賠償艦移交給海軍時,是無武裝的狀態,裝上日軍戰後遺留在台灣的火砲後,於1952年10月31日正式成軍服役,成為海軍主力艦艇噸位較大的其中一艘,海軍於隔年首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在時任海軍總司令馬紀壯率領下,由丹陽艦擔任旗艦,與太昭艦、太湖艦一同前往菲律賓訪問。

1950年代台海熱戰方酣,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沿岸執行「閉關政策」,試圖封鎖中國海岸線,也攔捕試圖進出中國港口的外國艦艇,丹陽艦分別在1953年10月參與截獲波蘭油輪普拉沙號、1954年5月攔截波蘭貨輪高德瓦號、同年6月再度攔截蘇俄油輪陶甫斯號的任務,也曾經赴中國沿海執行岸轟任務。

隨著韓戰停戰,美國與中華民國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軍援也陸續抵台,海軍當年也自美國接收洛陽、漢陽、咸陽、南陽等4艘美製驅逐艦,這4艘陽字號也開啟海軍長達半世紀使用美製驅逐艦的歷史。

丹陽艦所使用的日式火砲彈藥與零件逐漸消耗,因此在1955年換裝美式火砲,並加裝電子設備及聲納儀器,主要武裝是3座5吋砲、2座3吋砲與4座40公厘機砲和深水炸彈投放軌,之後於1959年8月3日於馬祖海面巡弋時,率領章江、資江、涪江等艦重創2艘中共海軍PC艦。

彰化農民黃政行於1964年至1965年於丹陽艦服役,他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時丹陽艦已不是海軍的最主力艦艇;他拿出珍藏的海軍艦隊照片,指出圖片上的4艘驅逐艦才是當時海軍主力,而透過照片上4艘驅逐艦的舷號比對,正是洛陽、漢陽、咸陽、南陽4艦。

雖然在具有豐富戰績的丹陽艦服役,不過,黃政行回憶,軍官和資深士官不會和台籍充員兵提到過去丹陽艦的作戰歷程,「晚上他們抽菸的抽菸,我們睡覺的睡覺」,平常雖下船休假各玩各的,工作上也不會有省籍之間的隔閡,雖然當時就知道丹陽艦是日本賠償艦,但不曾在艦上看過日文標誌、標識,而資深士官總說在艦上有看到鬼,因此老士官常會休假時去廟裡祭祀。

雖然丹陽艦在日本和台灣都具有輝煌戰史,卻沒有全艦保存,只有舵輪與錨被收藏在日本,車葉及艦鐘則留在台灣。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資料,丹陽艦於1966年11月16日奉命除役,日方雖然透過外交管道希望國防部撥贈或轉售丹陽艦,供日方永久紀念,但國防部以該艦仍做海軍訓練之用,婉拒日本請求;之後丹陽艦在訓練過程中受創嚴重,難再修復又有沉沒之虞,難以曳航日本,國防部因此依法將丹陽艦解體,並於60年將丹陽艦的山字錨與舵房舵輪轉贈日本。

關於丹陽艦的除役後保存,黃政行分享,當年在丹陽艦服役尾聲時,就曾聽艦上長官提到,日本願意以一艘新的驅逐艦交換丹陽艦,但是中華民國不同意,官兵猜想是「美國不同意,所以我們就不同意」。(編輯:謝佳珍)1140903

Related Posts

1 of 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