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從銀光菇寮到叱吒商場 台灣移民在巴西耕耘與發光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7日專電)在南美洲的陽光下,台灣人靜靜耕耘、悄悄扎根,在巴西走過70年歲月。他們以家庭為根、信念為力,從一路綿延的銀光菇寮風景,到白手起家的商界名人故事,大家低調卻深刻地守護文化,用踏實的腳步寫下青春與延續的故事。

華人移居巴西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12年,當時一批茶葉工人遠渡重洋,在南美洲的陽光下辛勤工作。1950年代,中國政局劇變,部分人士為了躲避赤禍選擇移居巴西,然而人數有限,真正形成規模的華人社群,始於1950年代末。

根據巴西文獻記載,台灣移民巴西的先驅之一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前院長楊毓奇醫師。楊毓奇為鹿港人,1907年出生於長老教會家庭,1953年前往英國深造,隨後轉赴美國,並於巴西駐紐約領事館取得簽證。1955年8月25日,他搭乘泛美航空(Pan Am)抵達巴西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展開在南美洲的新生活。

當時航空旅行尚不普及,楊毓奇的跨洲航程還獲得泛美航空頒發「Jupiter Rex」跨越赤道紀念證書。之後,1955年8月25日被視為台灣移民巴西的紀念日,具有重要象徵意義。

然而,這並不表示在楊毓奇之前沒有台灣人抵達巴西。歷史的脈絡往往錯綜複雜,楊毓奇的抵達雖具代表性,但台灣人在巴西的足跡,可能更早已悄然展開。台灣民眾或因經濟或政治其它考量,開始前往擁有面積廣大的南美尋找新生活。

之後1963年8月,一批來自彰化原斗、溪州農村教會的6戶信徒家庭,搭乘荷蘭輪「得基堡號」(Tegelberg)抵達聖保羅州慕義市(Mogi das Cruzes),在異鄉建立教堂、合力種洋菇,銀色鋁箔菇寮沿路綿延,事業一路擴大,目前巴西洋菇產量的85%來自移民之手。這是汗水的結晶,也是團結的象徵。

他們在巴西用信仰連結彼此,用汗水灌溉土地。如同牧師所言:「只要看到銀光閃閃的菇寮,就知道是自家人。」像一盞燈,照亮了第一代移民的孤獨與堅持。

根據初估,目前在巴西的台灣移民約7萬人,另中國移民約20萬人,主要都集中在聖保羅(Sao Paulo)州。

台灣人遠赴巴西,往往不是孤身一人,而是攜家帶眷,像一棵棵移植的樹,以家庭為根,乘著船隻或飛機,抵達里約熱內盧、聖保羅。他們懷抱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對家人的責任,在異鄉尋找一片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

其中,慈善企業家劉學琳的故事,是白手起家的典範。他1941年誕生於台灣中壢。20歲那年,他在好友家中翻閱一本雜誌,裡頭描繪著巴西的礦產富饒、農牧繁盛、人民熱情友善,因而萌生遠行的渴望。1965年,他歷經約75天的海上旅程,抵達巴西,與兄弟一同投入建築業。從替銀行家建造農場起步,到後來擁有400名工人、建造超過200戶住宅,寫下台灣人在巴西的建築傳奇。

他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我行事保守,一直穩紮穩打,從不向銀行貸款,這樣才能因應巴西經濟的起起落落」。但他對外最知名的成就,是在慈善事業。他說母親的教誨就是「什麼東西都要分享,不要獨自擁有;人家給你一碗水,你要還他一碗茶。」

自1980年代起,劉學琳開始資助兒童殘障院。2007年創辦「光明教育中心」,免費提供音樂、語言、電腦等課程,嘉惠逾3000名貧童。成績優異者甚至可赴台升學。2008年,他在亞馬遜河流域協助宋瑞雲主教興建原住民孤兒殘障復健中心。2011年與2020年,他在聖保羅市聖本篤大教堂創辦幼兒園與托兒所。那些孩子的未來,因為一位台灣人,而有了光。

2019年,他提議成立「台灣移民史編輯委員會」,歷經疫情與重組,終於在2024年出版「根-巴西台灣移民史」。這本彩色精裝、中葡文對照的書,收錄34篇僑社史蹟與8位傑出人物事蹟,榮獲2024年僑聯文教基金會華文著述獎社會科學類第一名,成為台灣移民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劉學琳說:「我們的『根』是在東方的中華民國台灣,雖然國土很小,卻是一個偉大的民主國家。」這句話,不只是政治宣言,更是情感的告白,是對故鄉的深深懷念。

從銀光菇寮到慈善事業,台灣人在巴西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他們在異鄉默默耕耘,幫助鄰里、照顧弱勢,是一股溫柔而堅韌的社會力量。(編輯:唐佩君)1140907

Related Posts

1 of 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