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駐英代表處新館舍開幕 反映台英關係擴大多元發展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11日專電)歷經數個月的裝潢與搬遷浩大工程,駐英國代表處新館舍10日開幕,幾位英國國會議員親臨致賀,並搶先欣賞同時在館內舉行的「看見台灣」設計展。

去年曾赴台出席賴清德總統就職典禮的英國國會前上議院議長迪蘇沙女爵(Baroness D’Souza)致詞表示,台灣是她長久以來的親密朋友,台英關係也十分密切,而這得歸功於歷任駐英代表及優秀職員努力不懈。

迪蘇沙說,台灣在英國早該有新館舍;台灣在文化藝術領域有許多產出,自然需要空間展示,而在新館舍舉辦的台灣文化藝術活動想必可吸引數以百計人群參觀,讓各界見證台灣不僅在半導體,在文化藝術和設計領域也卓有成就。

上議院議員里納德男爵(Lord Rennard)則說,英國各政黨視台灣為自由、民主、人權的希望與燈塔;英國國會強力支持台灣,反對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和恫嚇。里納德強調,民主政體只有相互支持,才有可能維護和平、自由與穩定。

儘管受倫敦大眾運輸系統罷工導致的交通往返難題及天候不佳等因素影響,駐英代表處新館舍10日開幕仍吸引約100位賓客親臨祝賀,其中包括迪蘇沙、里納德、班奈特女爵(Baroness Bennett)等英國跨黨派國會議員;瓜地馬拉、巴拉圭、史瓦帝尼、教廷、索馬利蘭等友邦與友好國家駐英大使或副大使;以及英國智庫、媒體、文化藝術、經貿等領域人士。賓客可享用香腸、刈包等台灣特色小吃,以及台灣精釀啤酒。

台灣在倫敦的代表處新館舍就在原址隔壁,但面積較原館舍大2倍有餘,總計6層樓。儘管都是歷史悠久的建築,新館舍內部空間較原館舍開闊明亮、裝修設計融入更多現代元素和功能性巧思,典雅卻不失活潑,並首度設置安全檢查門。駐英代表處距英國國會、中央政府機關和白金漢宮不遠,屬倫敦精華地區,周邊有數座外國使館。

駐英代表姚金祥致詞時幽默提到,很重要的一點是,新館舍有冷氣空調。倫敦許多建築有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歷史,未普遍設置冷氣,夏季遇高溫即可能襖熱難耐。

姚金祥指出,新館舍更能反映台英關係密切、多元、有活力的發展。他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使用近40年的原館舍不僅老舊,且已無法滿足業務需求。代表處目前有超過60位職、雇員,其中除了外交部所屬人員,台灣部分機關駐英人員原本分散在倫敦不同地方辦公,在指揮協調造成許多不便,如今大家同在一處辦公,效率顯著提升。

姚金祥說,未來將充分利用新館舍空間,舉辦文化藝術及其他活動,並針對不同議題舉行座談會。以新館舍開幕會場為例,站立可容納超過百人,設置座席也至少能容下60人,發揮空間很大。

曾推動英國國會「工黨台灣之友會」成立的英國智庫「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CSRI)執行長Andrew Yeh告訴中央社,更大的館舍反映的是台英關係成長。

曾訪台數次的他說,他期待台英關係在教育領域可以有更多發展;台灣可協助強化英國對台灣及台灣所在區域的理解,希望能有更多英國人到台灣學習華語文。

此外,強化台英在安全領域的交流合作,對英國的安全利益也十分重要。Andrew Yeh說,台灣應對各式灰色地帶衝突、網路攻擊、錯假訊息等混合戰手法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與能力,有許多值得英國借鏡之處,可望有助英國應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威脅。

外交部與文化部共同推動「2025歐洲台灣文化年」,在歐洲不同國家、含27個館處,舉行文化藝術展演;駐英代表處搭配新館舍開幕,舉行為期一個月的「看見台灣」設計展,也是「歐洲台灣文化年」一環。

展覽匯集27位30至70歲世代的台灣設計師,總計48件作品,涵蓋兩大主題:台灣印象(原住民、自然生態、文化等)及全球議題(和平反戰、環境保護等)。

策展人、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系名譽教授林磐聳曾因在設計領域的成就,於2007年獲頒國家文藝獎。訪英期間,林磐聳除了為「看見台灣」設計展揭幕,也將出席世界設計組織(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 WDO)倫敦年會。

林磐聳告訴中央社,駐英代表處新館舍開幕適逢WDO年會舉行(9至11日)、以及倫敦設計週(London Design Festival)即將登場(13至21日),此時舉辦展覽呈現台灣跨世代豐沛設計能量,可謂相得益彰,他有意引介在倫敦參加WDO年會的各國設計領域專業人士前來觀展。

新館舍另將長期展出旅英台灣藝術家蔡筱淇攜手日裔夫婿吉川公野創作的「Pop Blooms花開異境」。

這項大型懸吊式雕塑作品運用潛水橡膠、有機玻璃、木材等材料,懸掛於代表處內挑高約13公尺的中庭天井,鮮明色彩融合東方剪紙手法與奔放的現代雕塑形式,與來自窗外的自然光線分秒互動,在牆面上投射出細膩光影紋理變化,在館內從不同樓層、不同角度,在不同時間觀賞,都有獨特趣味。(編輯:高照芬)1140911

Related Posts

1 of 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