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台灣留學生策展 述說荷蘭統治時期原住民故事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11日專電)一群台灣留學生在荷蘭策劃「看不見的福爾摩沙」展覽,述說荷蘭東印度公司17世紀在台灣與原住民族鮮為人知的互動故事。

策劃「看不見的福爾摩沙: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台灣原住民的互動」展覽的楊爾文,先前於荷蘭瓦荷寧罕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攻讀環境科學,8月才剛畢業。她發起「看不見的福爾摩沙」團隊,另外還有5名同校成員。

楊爾文接受中央社電郵訪問時說,她曾走訪原住民部落,聽到關於荷蘭殖民時代的有趣故事,「我當時反思過去在台灣受到的歷史教育,都是以漢人為敘述主題,比如荷西殖民時代,我只記得一個郭懷一事件,卻不知道原住民和荷蘭人有這麼多複雜的互動關係」。

1652年,居留台灣的漢人農墾領袖郭懷一帶領生計陷入困境且不滿荷蘭統治的農民起事,荷蘭人出動火槍兵,並借助原住民之力反擊,郭懷一最後事敗身亡。

楊爾文說,她到了荷蘭之後,發現身邊的荷蘭朋友幾乎都不知道荷蘭人曾經殖民台灣,因此決定在校內辦展覽,以原住民口述史角度呈現台灣和荷蘭歷史教育都未提及的觀點,獲得正面迴響,於是她繼續將展覽推向荷蘭其他城市。

楊爾文提到,訪談者提供的其中一個故事來自台灣東部阿美族馬太鞍部落,許多人以為荷蘭人只在台灣西南部活動,但他們也曾因想要尋找黃金而前往東部,與當地原住民有不少互動。

她說,荷蘭尋金隊當時在馬太鞍留下一名翻譯員學習語言,這名翻譯員卻因不明原因被殺。後來,荷蘭人縱火焚燒馬太鞍的祖靈屋和數百間房舍,還在眾人面前殺掉頭目,又聯合周邊部落攻擊馬太鞍,但馬太鞍族人善戰,打得周邊部落不敢再與荷蘭人結盟。

展覽於6日在荷蘭海牙「我地」(NGO DEI)藝廊揭幕,內容涵蓋阿美族、撒奇萊雅族、排灣族、鄒族、魯凱族及西拉雅族的敘事,配合歷史檔案、學術研究及影像紀錄,交織成一幅台荷歷史拼圖。

根據「看不見的福爾摩沙」團隊提供的新聞稿,展覽以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歷史所榮譽退休教授包樂史(Leonard Blussé van Oud Alblas)的演講開場。

包樂史說,17世紀的台灣位於東亞海上貿易網絡中心,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往來中國與日本的重要樞紐。他以生動敘事重現荷蘭與福爾摩沙的相遇,並回顧荷蘭勢力如何在台灣引進中國勞工,改變台灣族群版圖。

在包樂史的演說後,本次展覽的3名故事提供者遠端連線,分享當代原住民族在文化及語言保存方面的努力及正名運動的始末,他們分別是來自阿美族馬太鞍部落的Amid Olay Pakadodang、西拉雅族新港社的Uma Tavalan及「西拉雅詞彙初探」一書作者萬益嘉(Edgar L. Macapili)。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駐荷蘭台北代表處政務組秘書陳柏良出席時表示,這場展覽不只是關於台灣與荷蘭的歷史,也是為了搭建未來彼此瞭解的橋梁,展覽中的故事拼出了雙方跨越時間與距離所建立的深刻連結。

「看不見的福爾摩沙」展期自2025年9月6日至14日。(編輯:韋樞)1140911

Related Posts

1 of 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