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20國駐加外交官與台灣共商海纜安全 強化集體海事韌性

2025/9/12 11:24(9/12 11:56 更新)



駐加拿大代表曾厚仁在渥太華舉行的「民主韌性及海事安全座談會」中,簡報台海周圍水域頻繁發生的斷纜事件及台灣積極因應措施。(駐加代表處提供)中央社記者胡玉立多倫多傳真 114年9月12日

(中央社記者胡玉立多倫多11日專電)駐加代表處與立陶宛駐加大使館及加拿大亞太基金會(APFC)今天在渥太華合辦「民主韌性及海事安全:保護海纜及關鍵數位基礎設施」座談會,期盼民主國家汲取立陶宛與台灣位處灰色地帶作戰前沿的經驗,共商因應政策、情資共享,建立可信任的跨國海纜修復團隊。

這場座談不論是合作主辦方及探討議題都相當罕見,討論內容聚焦波羅的海及台灣周圍海域頻繁發生的「斷纜」事件,重點關注近年支撐數位經濟命脈的關鍵海底設施,頻遭蓄意破壞的問題。

包括加拿大聯邦政府跨部會官員、聯邦參眾議員、20國來自歐亞美等國駐加使館大使及館員、加國退休資深官員及重要智庫學者,逾100位賓客踴躍出席與談,會中問答討論熱烈;試圖針對民主國家通訊安全面臨的脅迫,提出有效反制方案,強化集體海事韌性。

這場座談正面呼應3月「七大工業集團」(G7)外長會議後發布的「海事安全及繁榮」聲明(G7 Foreign Ministers Declaration on Maritime Security and Prosperity),各國透過該聲明承諾為保護海底重要通訊及關鍵基礎建設,強化合作,將與私營部門共同提升海纜維修能量,以因應當前新灰色地帶挑釁作為。

駐加拿大代表曾厚仁在會中簡報表示,連接台灣的24條海纜對台灣經濟金融活動與世界各國通訊至關重要;但政府統計顯示,2020年以來,台灣國內及國際線海纜斷裂事件已有40餘起。其中,發生在今年上半年的3起中資背景「權宜船」(Flag of Convenience)涉嫌破壞台灣海纜事件,對方還曾在台灣領海內迂迴緩慢航行;這些漁船都曾數度更換船籍註冊身分、在從事可疑行動期間關閉「自動識別系統」(AIS)且船員均為中國籍人士。

曾厚仁指出,海上灰色地帶侵擾問題持續增加,各國對12海浬以外船隻的司法管轄有其限制,因此,台灣政府已採取數項積極措施,包括加強監控96艘黑名單「權宜船」、成立跨機關海纜安全應變平台並發展低軌衛星支援系統等。

曾厚仁呼籲民主國家透過情資分享、協調跨境行動等方式,加強國際合作,以反制這類可能作為「攻擊序曲」的混合戰術。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立陶宛大使館在會中說明波羅的海海纜及海底管線對區域貿易及數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近期區域內關鍵海底設施遭破壞案例。立國使館代表分享了北約及歐盟因應上述情事成立海事安全中心、G7聯合打擊「影子艦隊」等作為,並說明立陶宛處理斷纜的內部標準作業程序。大使館並呼應指出,唯有民主國家團結一致,才能嚇阻類此惡意行徑。

座談主持人APFC副總裁納吉布拉(Vina Nadjibulla)總結表示,海纜安全是新興混合式威脅,牽涉層面廣泛,所幸各國逐步建立及提高風險意識,民主前線國家更付諸實際行動,透過公私部門合作,加強預防及嚇阻惡意破壞行為,提升海纜修復能力。她欣見國際合作及多邊斷纜因應機制逐漸成形,有助反制對民主國家造成威脅的灰色地帶戰術。(編輯:陳承功)11409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4,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