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婷瑄河內13日專電)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近年致力發展半導體產業,西貢時報記者取經台灣,指出台灣數位新南向政策透過公私產學研合作和跨國人才培育等,支持區域數位轉型。致力發展半導體的越南,需深化與台灣產業鏈的連結與合作。
自2021年以來,馬來西亞、越南和新加坡已宣布超過350億美元的半導體相關投資,盼讓東南亞成為半導體製造的重要樞紐。
越南近年渴望發展科技產業,除了積極招商外,也努力深化與科技先進國家的連結,包括台灣。
西貢時報(Saigon Times)記者赴台參訪取經,9日報導以「台灣加強與東南亞的半導體連結」為標題,分析台灣半導體擴大東南亞版圖的政策。
報導指出,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與全球貿易科技產業重組壓力,台灣正在深化與越南在內東南亞經濟體的合作,以加強區域半導體供應鏈。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向該報表示,台灣自2016年啟動「新南向政策」,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和澳洲18個市場的連結。
如今政策升級為「數位新南向」,利用台灣在資訊通信技術和半導體領域的優勢,透過公私產學研合作、交流和跨國人才培育等途徑,支持區域數位轉型,包括在越南開展智慧醫療項目,以推進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現代化等。
越南政策近年已將目光轉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盼扮演更重要角色。越南總理兼國家半導體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主席范明正(Phạm Minh Chính)8月在一場全國會議上強調,須透過強化研究、製造、勞動力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等,推動國家數位轉型。
越南推進半導體產業,據越南財政部統計,越南擁有50多家晶片設計公司、約7000位工程師,以及約15家封裝、測試和半導體設備製造領域公司,擁有6000名工程師和逾萬名技術人員。
台灣在內的外國投資者將越南視為有利投資地點,因越南勞動成本具有競爭力,基礎設施正在完善,且參與自由貿易協定。
西貢時報強調,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統核心。台灣半導體產業價值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在晶圓代工領域,台灣占全球75%的市場份額,並在先進製程領域占92%的主導地位。
報導指出,「台灣的競爭優勢源自於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高技能的人才庫以及緊密整合、能快速解決問題和協作的生態體系」。
報導分析,人才是半導體成長的最關鍵因素,但東南亞面臨三大挑戰:製造、積體電路設計和數位化營運方面的熟練勞工短缺;微電子領域高級培訓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難以留住工程師。
西貢時報分享台灣經驗,指出台灣透過「新南向政策」投資教育和勞動力發展,解決了人才缺口問題。自2016年以來,已有超過5萬名來自東協和南亞的學生透過擴大獎學金和實習計畫在台灣學習或培訓。
報導指出,台灣致力彌合教育與產業之間的差距,除幫助畢業生與企業建立聯繫,還設立台灣聯絡中心,以建立校友網絡並推動學術合作。「這些措施不僅支持台灣的產業發展,也促進長期的區域夥伴關係」。
在越南,紐約市立大學國際半導體技術學院(ICST)與越南國立大學河內分校(VNU-HUS)合作,推出越南首個「1+1」離岸碩士計畫,學生第一年在越南,第二年在台灣學習。合作也包括定期的教師交流,以加強招聘和學術合作。
報導認為,隨著全球供應鏈持續多樣化,台灣與東南亞市場的合作預計將深化,雇主也尋求具備國際化和跨學科技能的人才。
由於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擴大半導體製造和研發能力,該地區對人工智慧(AI)、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正迅速增長。尤其在科技人才培育上,台越必須深化連結與合作。(編輯:周永捷)11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