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國「鐵鏽帶」選民焦慮 學者:恐成另類選擇黨票倉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15日專電)德國北萊茵—西發利亞邦選舉結果大致底定,執政的基民黨拿下最多支持,擋下近年崛起的另類選擇黨(AfD);但學者分析,AfD在德國「鐵鏽帶」魯爾工業區斬獲3倍選票,顯示選民們對移民議題及經濟下滑的焦慮情緒日增,「鐵鏽帶」未來恐成AfD票倉。

德國人口最多的北萊茵—西發利亞邦(Nordrhein-Westfalen)14日舉辦地方選舉,53個縣市中,該邦執政黨基民盟(CDU)在超過30個地區取得領先;綠黨(Greens)雖流失不少選票,但在明斯特(Münster)、科隆(Cologne)、波昂(Bonn)等年輕大學城與都會區仍維持優勢。

選擇黨地方實力不足 聚焦移民議題

明斯特大學(Universität Münster)政治學教授克爾斯廷(Norbert Kersting)今天在一場記者線上座談指出,這次選舉對柏林具有指標性,因為這是德國聯邦政府上任百日後,規模最大的地方選舉。

選前外界關注AfD是否將進一步取得地方執政權,結果顯示,基民盟與社民黨(SPD)等傳統政黨雖流失部分選票,仍成功擋住AfD。

克爾斯廷分析,AfD在許多城市無法推出候選人,基層人力不足,且政策長期僅圍繞移民議題,缺乏交通、住房等地方民眾關心的論述。這使得AfD在北萊茵—西發利亞邦的表現不如全國層級選舉。

不過在杜伊斯堡(Duisburg)、蓋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和哈根(Hagen)等魯爾區城市,AfD得票率明顯上升。學者認為,這已是值得注意的訊號。

社民黨式微 「鐵鏽帶」未來恐成選擇黨票倉

藉煤炭與鋼鐵業起家的魯爾(Ruhr)工業區,曾經是德國的心臟地帶。工人階級為中間偏左社民黨(SPD)傳統支持力量,隨德國產業轉型,去工業化導致魯爾區部分小鎮面臨經濟與人口流失衝擊。

15日地方選舉中,另類選擇黨在蓋爾森基興得票率近30%,是過往的3倍以上,支持率接近當地傳統第一大黨社民黨。

科隆大學社會學者胡德(Ansgar Hudde)指出,社民黨持續流失傳統工人階級支持,許多忠誠選民寧可放棄投票,也不再投給社民黨。

克爾斯廷認為,不僅工人階級,另類選擇黨在魯爾區吸引到的,是一群因恐懼感而走向激進的「恐懼公民」。他們對社會變遷、移民與經濟衰退充滿不安,進而轉化為憤怒在政治上的激烈表態。

另類選擇黨雖缺乏地方治理經驗,卻能透過放大焦慮情緒在「鐵鏽帶」逐步扎根,對傳統政黨形成挑戰。克爾斯廷預期,在地方財政緊縮與經濟低迷背景下,這股力量恐將進一步擴張,尤其是在過去非其傳統票倉的德國西部地帶。

德國執政聯盟獲喘息空間 明年再迎地方選舉

明年3月,南德巴伐利亞將展開地方選舉,德國中部薩森-安哈特邦(Sachsen-Anhalt)則在明年9月舉行邦議會大選。根據最新民調,另類選擇黨在薩森-安哈特邦已達40%,超越執政黨基民盟。

克爾斯廷分析,北萊茵—西發利亞邦選舉結果讓中央執政的基民盟與社民黨「相對安全過關」,為聯邦政府爭取到半年沒有重大選舉干擾的喘息空間,可專注推動包括公民津貼、養老金與醫療制度調整等「秋季改革」方案。

克爾斯廷提醒,主流政黨唯有在移民與社會不平等議題上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解方,才能避免極右翼在「鐵鏽帶」等工業流失地區持續壯大。(編輯:唐佩君)1140916

Related Posts

1 of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