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內外壓力牽動德國對以色列立場 保守派同盟現齟齬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特稿)德國總理梅爾茨8月宣布限制部分對以色列的武器出口,被視為他在以色列政策上的重大調整,不僅引發猶太社群震盪,更讓基民盟與基社盟這對保守派姐妹政黨,首次以色列在向來立場一致的以色列問題上,出現裂痕。

加薩人道危機惡化 各界壓力迫梅爾茨轉向

飢餓民眾在排隊領取食物時遭到槍擊的畫面,引發德國社會強烈震撼,輿論普遍同情加薩,使德國政府的親以立場承受沉重壓力。今年8月,梅爾茨在致函黨部時便坦言,以色列的軍事升級行動「加劇了德國與歐洲的社會矛盾」,並將武器出口限制歸因於國內氛圍。

綜合德媒分析,梅爾茨之所以轉向,主要與加薩人道危機惡化、對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的失望,以及來自歐盟與社民黨(SPD)的壓力有關。

另一方面,梅爾茨原期望透過直接對話影響以色列,但實際情況卻與尼坦雅胡安撫德國的說法多有出入。當以色列8月決定擴大地面攻勢時,梅爾茨才意識到自己難以撼動尼坦雅胡,因而選擇以限制軍售表態。

更重要的是來自歐洲與執政聯盟內部的壓力。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社民黨(SPD),皆要求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保持一致,對以色列施壓。

同時受到民意反彈與歐洲盟友的多重壓力,梅爾茨在「國家理性」與政治現實之間進退兩難。

做為德國外交政策定海神針的「國家理性」(Staatsräson)指的是德國應對以色列國家安全負起責任,此概念由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2008年在以色列國會演說中首度提出,作為納粹大屠殺歷史責任的道德延續。雖未明文入法,但歷屆政府長年以此作為對以色列與中東政策的核心依據。

保守派對以政策有溫差 梅爾茨立場鬆動

梅爾茨(Friedrich Merz)在上任前,批評前總理蕭茲(Olaf Scholz)對以軍售態度過於保守。然而,隨著加薩人道危機惡化,歐盟與德國國內批評以色列的聲浪不斷。今年5月,梅爾茨公開聲明:「當國際人道法真的遭到侵犯時,德國必須有所表態。」

根據明鏡週刊(Der Spiegel)消息,9月初黨團會議上,梅爾茨向自家基民盟(CDU)與姐妹黨基社盟(CSU)解釋,「支持以色列」與「批評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並不矛盾,限制軍售也不意味德國立場改變。但他的說明卻未獲共鳴,現場氣氛冷淡。

反倒基社盟黨團主席霍夫曼(Alexander Hoffmann)發言時贏得熱烈掌聲。他表示,任何談論以哈衝突的討論,都必須同時提到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組織「哈瑪斯」(Hamas)的責任,不能單怪以色列。並強調德國必須是一個讓猶太人能安心生活的地方。

15日,在梅爾茨出席的猶太教堂揭幕典禮上,基社盟黨魁索德(Markus Söder)更公開表示:「感謝我們沒有追隨歐洲一些國家的腳步,而是繼續站在以色列這一邊。」德媒普遍認為,這番話是提醒梅爾茨在歐盟必須堅定維持挺以立場。

外界觀察指出,長期以來堅定支持以色列的保守派政黨首次因為以色列問題,出現裂痕。

德以關係重大進展多由聯盟黨推動

基民盟/基社盟(合稱聯盟黨,Union)與以色列的特殊關係可追溯到二戰後。1952年,基民盟籍的首任總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推動簽署盧森堡協定,開啟德國與猶太人和解之路;1965年,基民盟總理艾哈德(Ludwig Erhard)任內,德以正式建交。

2008年,同黨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以色列國會更明確指出,「以色列安全是德國國家理性(Staatsräson)的一部分」,將支持以色列與猶太人提升為德國外交與內政的核心準則。

二戰過後,德以關係的重大進展,都發生在聯盟黨主政時期,如今,試圖將「支持以色列國家」與「批評尼坦雅胡政府」切割的梅爾茨,恐動搖保守派長年堅守的傳統原則。

批評尼坦雅胡政府 是否代表背棄以色列?

猶太教堂揭幕典禮上,梅爾茨談到猶太大屠殺的過往,罕見在公眾面前哽咽落淚,德媒紛紛報導,向來強硬的梅爾茨,難得展現脆弱一面。

研究德以關係的學者馬威基(Daniel Marwecki)對德國保守派的看法,或許可以為梅爾茨的壓力解套。馬威基認為,聯盟黨與以色列的特殊關係,本質上是一種精明的「互利交換」,以色列提供德國「贖罪與正當性」,德國則給予以色列建國與發展所需資源。

這段歷史過去被視為勇敢承擔的道德責任,但在他看來,其實只是一種偶然,也是一則聯盟黨自我建構的神話。

隨著英、法等國預計在9月22日聯合國大會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歐盟17日也正式提出對以色列的制裁案,這段保守派堅持唱響的「神話」是否會在梅爾茨手中裂解值得觀察;而批評尼坦雅胡政府,是否代表背棄以色列則留待辯論。(編輯:周永捷)1140919

Related Posts

1 of 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