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4 14:29
【記者曾進翰綜合報導】外交部明年度主管歲出預算編列415億300萬元,較去年度305億8700萬元增加109億1600萬元,增幅引起社會與學界關注。對於外界質疑外交預算大幅成長恐成「大撒幣」,外交部強調,此舉是因應中國外交預算逐年擴張、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的必要措施,同時也是支撐多元外交戰略、守護國家利益與尊嚴的關鍵條件。
根據外交部說明,明年度外交預算占總預算1.37%,雖高於去年的1.05%,但僅恢復至110年度水準,仍低於民國98年馬英九政府任內的1.73%。對比中國過去25年來,外交預算從人民幣57億元攀升至今年的645億元,規模暴增逾11倍,台灣若不提升資源,難以抗衡中國龐大的外交攻勢。
外交官員指出,新增預算主要用於推動「榮邦計畫」(98.43億元)與加強國際交流及訪賓接待(8.73億元),其中「榮邦計畫」不僅涵蓋邦交國,也延伸至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例如台菲經濟走廊與中東歐韌性計畫,藉此深化經濟外交、強化供應鏈合作,帶動友邦與友好國共同繁榮。
另有30億元將投入國合會基金,推動援外工作轉型,以提升台灣在國際開發援助(ODA)的能量,回應立法院對於提升ODA規模的呼籲。外交部並表示,隨著半導體外交、科技合作、網路安全、印太安全對話等新興議題崛起,加上疫後通膨及國際物價上漲,外交經費需求更顯迫切。
外交部指出,過去一年,在中國強大壓力下維繫12個邦交國,同時積極拓展多元外交,包括透過國會外交及跨國合作提升台灣能見度。今年1月,立法院長韓國瑜出席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典禮,以及副院長江啟臣率團訪歐,均展現外交布局的成果。
涉外官員強調,外交與國防同為國家安全「雙腳」,必須同步推進。當總統賴清德提出2030年前國防預算達GDP 5%的願景,外交也需要相應支持,才能在「無煙硝的戰場」上展現韌性。台灣無法與中國進行「金錢外交」競逐,因此將結合公私部門資源,發揮經濟與科技優勢,推動「不對稱外交戰略」。
官員重申,外交預算的提升,並非單純維繫邦交,而是為了支撐台灣多元外交戰略、守護國家利益與尊嚴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