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整治負面情緒貼文 人民日報籲警惕「情緒污染」現象

2025/10/9 16:24

(中央社記者謝怡璇北京9日電)中國近期開始審查社群平台上的負面情緒貼文。中共官媒人民日報今天發表評論指,一些網路話題透過情緒渲染個案,刻意編織對立人設、片面剪輯放大矛盾,批量生產挑動對立議題,應警惕並治理網路「情緒汙染」現象。

人民日報今天刊登以「整治網絡空間『情緒污染』」為題的評論。內容提到,為整治惡意挑動對立、宣揚暴力戾氣等負面情緒問題,中央網信辦近日展開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的專項行動。

文章提到,網路最近推送一些「情緒劇情」,如中年危機、養老困境、「窒息式母愛」、「應試教育枷鎖」、「階層固化」、「婚姻是墳墓」等內容,網路間彷彿存在一名「情緒導演」,將戾氣、焦慮等負面情緒投給特定人群。

這篇文章說,網路空間的話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些現實問題,但部分情緒將個案放大、渲染,將多元現象簡化為二元對立的敘事,並進行「標籤化」的設計,無助於正確認知和解決現實問題,也消解社會正能量、污染網路空間。

文章宣稱,這些帶有強烈情緒的訊息,刻意編織對立人設的文案,再經過片面剪輯放大矛盾的對話片段,又批量生產挑動對立的熱門議題,成為流量密碼。之後,透過演算法強化推送,使情緒在「信息繭房」中反覆循環、放大。

這篇文章稱,治理網路空間中的「情緒污染」問題,需遵循依法施治與協同共治,包括應強化制度供給,進一步明確「惡意挑動負面情緒」的認定標準與法律責任;可建立分類處置機制,對輕微違規採取警示約談,對反覆違規實施限流封號;可探索建立「負面情緒內容清單」,為平台審核提供指引,並通過發布典型案例強化警示效果。

文章提到,平台作為網路內容的主要承載者,應主動追求更健康價值導向。尤其是演算法不能唯流量是從,而應建立多維評價體系,將內容品質、社會價值等參數納入演算法模型,強化負面情緒內容的識別與清理,增加優質內容激勵和推送。

這篇文章又說,內容創作者應做向上向善的守護者,而非情緒流量的追逐者,主動跳出「衝突敘事」、「挑動情緒」的創作窠臼,用客觀代替渲染,用理性消解對立,讓更有溫度的創作成為溫潤人心的載體,涵養清朗積極的網路氛圍。

文章提到,「內容接收者需提升網路素養,避免認知窄化,尤其是要警惕算法的『投餵』本質,對極端情緒內容保持警覺,同時善於從不同觀點中形成中正平和的理性認知」。(編輯:邱國強)11410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