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6:15(10/10 16:52 更新)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10日電)台9線馬太鞍溪橋被沖斷,公路局今天說,馬太鞍溪橋涵管便道下午3時通車,初期開放小型車及搶救災車輛通行,便道堤頂設監看警戒人力全時監控,預計鋼便橋明年1月底前完成。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沖斷馬太鞍溪橋,交通部公路局發布新聞稿表示,台9線交通中斷而需改道花46線箭瑛大橋、193線及台11甲線,原本500公尺的距離增加到20公里。
公路局表示,9月23日台9線馬太鞍溪橋遭沖毀後,經日夜搶修,短短十幾天動員超過500人次、各種大型機具輪番進場,在今天完成第1階段涵管便道,並在下午3時正式開放通車,比預定10月15日通車的目標提前5天,將大幅紓解斷橋造成的不便,也讓救災與民眾的通行更順利。
馬太鞍溪橋的交通採3階段復建,公路局表示,目前第1階段的涵管便道通車目標已完成,後續第2階段鋼便橋將於10月15日起進場施工,預計明年1月底前完成。
有關長期的正式橋重建方案,公路局指出,已同時辦理設計工作,以115年底前先完成北上線永久橋梁供雙向通行,並以116年全橋改建完成為目標。
公路局表示,今天通行的涵管便道採南下、北上分離方式設置,利用現有市區道路單向行駛,而河中涵管便道寬度6公尺,南下線位於原橋上游約240公尺處、北上線位於原橋下游約35至90公尺;南下線入口為台9線231k+724,出口233k+047,北上線入口233k+423,出口231k+724,限小型車(5噸以下車輛)通行,每小時限速30公里。
公路局指出,通車初期先開放小型車(含自行車與行人)及搶救災車輛通行,後續視通車情形滾動檢討逐步放寬。
因應便道安全管理需求,公路局表示,已將中央氣象署雨量站及雷達回波強度等相關氣象情資,納入封路管理機制滾動調整,水位計已設置於涵管便道及上游2公里處,可即時監測水位變化,並已於南、北二端堤頂上設置CCTV,以即時影像監看河床水位變化及便道通行狀況。
同時,在便道堤頂上24小時配置監看警戒人力,全時監控上游的降雨與河川水位變化,以利提前啟動預警機制及採取封閉管制,確保便道通行安全。
由於目前涵管便道供緊急有條件通行,遇有上游降雨或水位上升達預警或警戒值時,將隨時可能預警性封閉。公路局表示,若因施工需要也有可能部分時段管制通行,請用路人配合現場指揮人員及牌面導引行車,相關道路封閉、管制訊息,將適時在路側CMS、幸福公路APP、警廣、電視及平面媒體告知用路人。
公路局提醒,用路人應注意氣象資訊及道路通阻訊息,事先規劃行程預作應變準備。(編輯:管中維)11410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