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斯德哥爾摩13日綜合外電報導)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得主之一的法國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今天警告,歐洲不能讓美國和中國主導科技創新。
阿吉翁等人因「闡明了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成長」,今天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殊榮。他在公布得主的記者會上透過電話告訴媒體:「我認為歐洲國家必須意識到,我們不應再讓美國和中國成為科技領袖,並且落後他們。」
阿吉翁表示,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與歐元區的財富差距已然擴大。他指出,在二戰到80年代中期之間,歐洲在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一度追上美國,如今兩者之間的差距再度擴大。
阿吉翁指出:「最大原因就是我們未能實施突破性的高科技創新。」
阿吉翁也警告,去全球化與關稅等因素恐阻礙經濟成長。他稱「開放是成長的動力」,並直言自己「不樂見美國的保護主義浪潮」。
除了阿吉翁,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另外兩名得主為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Joel Mokyr)和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
其中,一半獎金頒給莫基爾,表彰他「識別出透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另一半則由阿吉翁與郝伊特共同獲得,以肯定他們「提出透過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實現持續成長的理論」。
莫基爾利用歷史資料,深入探究持續經濟成長如何成為「新常態」的成因。
阿吉翁和郝伊特也研究了持續經濟成長背後的機制。他們於199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用以解釋所謂的「創造性破壞」:當新的、更優質的產品進入市場時,販售舊款產品的企業勢必會被淘汰。
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委員恩福洛(Kerstin Enflo)告訴記者,「過去200年間,世界經濟成長的速度超越了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然而,「與我們過去見到長期停滯的歷史相比,200年依然只是一個短暫的時期」。
恩福洛說:「這些桂冠得主的研究提醒我們不應該把進步視為理所當然。相反地,社會必須持續關注那些創造並維持經濟成長的要素。」
79歲的莫基爾是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教授。69歲的阿吉翁任教法國法蘭西學術院(Collège de France)、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與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79歲的郝伊特則任教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央行紀念艾佛瑞德•諾貝爾經濟學獎」(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是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獎項。
今年諾貝爾各獎項獎金為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573萬元)。若有數名得獎者共享獎項,他們將分享獎金。
諾貝爾獎是由19世紀瑞典炸藥發明家、企業家艾佛瑞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創立,他透過遺囑將大部分財產用於頒發物理、化學、生醫、文學與和平5類獎項。經濟學獎則是在1968年才由瑞典央行設立。
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頒發,歷年得主包括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和克魯曼(Paul Krugman)等深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學者。(譯者:劉淑琴/核稿:楊昭彥)1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