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17:08
(中央社台北14日電)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昨夜發文,指中國很多人如今上網發聲越來越小心或乾脆不發聲,根本原因是「社會的寬容度變低了」,中國社會在「黨領導的憲法秩序下」要盡量寬鬆些,引起熱議。有網友直言,這種說法隔靴搔癢,不發聲的真正原因大家都明白。
胡錫進這篇題為「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在網上分享日常了,怕的是什麼?」的文章說,明星們的帳號過去經常話家常,現在都是各種官宣了;體制內的人更是小心翼翼,很多人連朋友圈都不發了,發的話也是轉發某個正規報導;大學老師們則成了敏感族群,多數人選擇在網路上能少說就少說;而民企高層或中層主管也是一樣。
他說,中國很多族群的個性化訊息,如今變得「像秋收後的田野一樣乾乾淨淨」。這是網路時代公共訊息領域的一個損失,讓公共輿論的面貌變得不再完整,這不是一個開放社會所應有的「群體性噤聲」。至於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的寬容度變低了」。
胡錫進說,在中國,如今一個人在網路上個性化發聲,給自己可能帶來麻煩的風險越來越高,甚至會牽連他所在的機構。於是大家主動,或是在單位的提醒下,極大減少了參與社交媒體訊息和觀點交流的意願,甚至基本停止了參與,只剩下瀏覽,偶爾點個讚。
他提到,中國網路上的整體氛圍「越來越嚴厲」,對各種瑕疵的搜索非常頻密、細緻,一旦迅速形成關注聚集,對焦點訊息的挖掘和引申無邊無際,而且很可能上綱上線。這樣的風險落到誰的頭上,都是很難承受的。其中,公職人員、大學老師、民企中高層特別明顯。
胡錫進說,他主張中國社會還是要「在黨領導的憲法秩序下」盡量寬鬆些,且需要「社會層面」和「治理鏈條」上的雙重努力。網路在發揮輿論監督強大功能的同時,應當有尊重個人權利的集體共識,不能對個性化訊息進行「上綱上線的引申」,不能有對個人實施以「社死」(社會性死亡)為目標的網暴。
他最後說,現在中國各種有身分標識的族群不願在網路上發聲了,絕非好事,「在憲法秩序下推動社會寬鬆」是個值得去改變的線索之一。中國的社會應「豐富多彩」,社交媒體應是全體民眾交流訊息的平台。如果一些族群「退出了或者嚴重消極了」,只剩下另一些族群活躍表達,那樣的情況一定不會太好,會導致新問題的出現。
胡錫進這篇文章引起不少中國網友熱議。有人認為,他的說法點出了現今中國網路環境畸型的嗜血化發展;但更多網友認為,胡錫進只敢批評表面現象,根本不敢觸及問題核心。其中有人說,胡錫進是「揣著明白裝糊塗」,自從有網路以來就有網暴了,如今大家不敢發聲,難道只是怕被網暴嗎?
還有網友意有所指地說,胡錫進說中國社會在「黨領導的憲法秩序下」要盡量寬鬆些,但大家越來越不敢上網說話的真正關鍵,大家其實都明白,答案就在他說的「那3個字」(指「黨領導」)裡面,只是不說而已;有人則說,胡錫進繞了半天只說「社會」要寬鬆,有如隔靴搔癢,更該寬鬆的是誰,難道他看不出來?(編輯:邱國強)11410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