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焦點

《專題報導》國慶日思辨台灣定位 《台灣未定論》論壇登場 學者:從「未定」走向「自定」

2025/10/14 20:25

【記者陳兆銘/台北報導】

在雙十國慶這天,當全台各地煙火綻放、軍機呼嘯之際,一場關於國家未來的深度論壇,在台北盛大展開。這場是由「台灣影響力協會」主辦、《筱君台灣PLUS》策劃的《台灣未定論》國際論壇,參與論壇的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政治學教授葉耀元說「保護台灣,是民主陣營的底線。」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緊接指出:「主權不是口號,而是一項國家工程。」。

主辦單位以「從未定到自定」為題,邀請國內外學者對談,從歷史法理、國際局勢到制度韌性,探討台灣如何在巨變中確立自身位置。論壇主持人廖筱君表示,這不僅是一場學術活動,更是一場時代的對話。「世界都在看台灣,現在是我們自己該說話的時候。」她強調,論壇名稱「未定論」雖帶歷史爭議,但更希望轉化成「自定」的力量,「我們不能再讓別人定義台灣。」

一、歷史模糊的命題 引爆現實清晰的思考

台灣的「未定論」可追溯自二戰結束後,從《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到冷戰架構,島嶼的主權歸屬始終存在灰色地帶。然而,隨著民主深化與政權輪替,台灣早已在實質上運作出完整的國家體制。論壇的主題,正是從這段歷史模糊中,尋找今日的政治清晰。
廖筱君指出:「台灣的未定,不只是法理問題,更是一種國民意識的挑戰。真正的自信,不是等待國際承認,而是人民自己定義自己。」
她同時感性提到,選在國慶日舉辦論壇,是希望讓慶典的榮光不只是煙火與軍禮,也有思想與方向的火花。「這場論壇,是我們為民主台灣點亮的一盞理性之燈。」

台灣未定論國際論壇。左起:美國國會前幕僚長 Peter(蘇思睿)、中: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賴怡忠及右: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教授 葉耀元

二、美國視角解析 葉耀元:台灣是民主與集權的分水嶺

來自美國聖湯瑪士大學的政治學教授葉耀元,在論壇中以「美國戰略與台灣存在」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美國對台政策的核心,已從過去的「戰略模糊」,逐漸轉向「務實清晰」。
「在華府眼中,台灣不只是戰略要地,而是民主陣營的象徵。」葉耀元強調,美國兩黨如今在挺台立場上幾乎無分歧,因為台灣已不只是地緣棋子,而是價值戰線上的旗幟。他指出,從川普、拜登到近期國會動態,「不使用武力改變台海現狀」已成為華府的制度性共識。

葉耀元說,當前美中對抗不只是軍事與科技競爭,更是「體制之戰」;而台灣正站在民主與集權的分水嶺上。「這場戰爭沒有硝煙,但每個台灣人的選擇,都是戰場的一部分。」
他提醒,台灣在面對外部支持時,應該主動設定議程,而非被動等待。「國際社會不怕你發聲,只怕你沉默。」他建議,台灣應在價值論述上更明確,在外交實踐上更靈活,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制度自信。

三、內部建構的力量 賴怡忠:主權不是口號,是工程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則從制度面切入,強調「主權的鞏固不是喊口號,而是整個國家的系統工程」。他以「制度防衛、資訊安全、產業韌性、教育認同」四大面向,提出台灣自定命運的實踐路徑。
他指出,當外部威脅不斷升高,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對手,而在於「內部共識的流失」。
他說:「我們不能讓假訊息、社會分化、產業依附削弱了國家的意志。主權的根基在於人民對制度的信任。」
在制度防衛方面,他呼籲守住選舉公正與法治獨立;在資訊安全上,要打造跨部會防護機制;在產業政策上,應建立「自主科技護國」的長期策略;教育上,則需深化公民與國家認同教育,讓青年了解台灣不只是地理名稱,而是一種共同信念。
賴怡忠強調:「真正的防衛,不只是飛彈與軍艦,而是制度的韌性與人民的凝聚。」

台灣影響力協會以「從未定到自定」為題,邀請國內外學者、僑胞與觀眾共襄盛舉

四、思想對撞 學術與行動的橋樑

論壇現場座無虛席,觀眾來自各界,包括學者、企業家與青年學生。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對談與問答」環節,讓議題從理論走向現實。當被問及「台灣是否應該正式宣示獨立」時,葉耀元表示,這是高風險選項,不符國際現實;賴怡忠則補充,「比起宣示,更重要的是行動上的自立。」
兩位學者的共識是:「不要讓主權變成政治口號,而要讓它成為社會工程。」
他們皆強調,面對中國威脅與國際挑戰,台灣的出路在於「內外並進」——外部建立信任,內部鞏固制度。
論壇氣氛理性而熱烈,不少青年觀眾在現場發言,呼籲政府應更多投資資訊防衛與教育改革。也有與會者直言:「台灣的未定不是命運,而是選擇。」

五、國慶舉辦 象徵「思想上的升旗」

論壇選在國慶日登場,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廖筱君表示:「我們在慶祝國家生日的同時,也要思考國家的靈魂。」她說,舉辦這樣的活動,是希望國慶不只屬於儀式,更屬於思想。
她感性地感謝各界贊助者,包括包含奇美食品、和大集團董事長沈國榮資政、雙清文教基金會洪三雄董事長、David’s Angel、心泰原創泰國料理等企業與社會賢達。「沒有社會的信任,就沒有這場論壇。這是我們共同點亮的一盞燈。」
現場並播放由《筱君台灣PLUS》團隊製作的短片,回顧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奮鬥與突破。影片結尾一句話引起全場掌聲:「這不是別人給的時代,而是台灣自己決定的時代。」

六、從論壇到運動 打造長期公共平台

台灣影響力協會表示,《台灣未定論》將不是單一活動,而是系列論壇的開端。未來將陸續舉辦「青年主權論壇」、「民主防衛講座」、「國際媒體圓桌」等計畫,建立公民交流與政策倡議平台。
協會指出,未來的論壇將走出台北,深入各縣市與校園,讓「未定到自定」成為全民對話。廖筱君也預告,《筱君台灣PLUS》將推出延伸專題與Podcast節目,持續串聯國內外學者與政策圈對話。

七、專家觀點:台灣的主體敘事,不能再讓別人寫

論壇結束後,多位與會專家接受媒體訪問,對台灣的「未定論」提出觀察。學者指出,過去國際社會往往以中國為軸心討論台灣,如今是時候讓「台灣」成為主詞。
「從未定到自定,這不是地位的問題,而是態度的轉變。」一位學者說。
另一位國際法專家則表示,台灣若能在國際關係、法律與民意上形成一致敘事,「那一天,台灣的地位就不再模糊。」

八、結語:當世界都在看台灣,台灣要怎麼看自己

在論壇尾聲,廖筱君引用一句話作為總結:「歷史從來不等待猶豫的人。」她說,世界的目光都在台灣,而台灣要如何回答世界的提問,決定了未來的走向。
「台灣未定論」或許是一個問題,但更是一種起點。它提醒社會,主權不是國際條約的附註,而是人民每天的選擇。當學者與公民在同一空間辯論未來,那就是民主最強的心跳。
國慶日這天,除了升旗,還有思想上的升旗。台灣,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定義自己。

Related Posts

1 of 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