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5 17:37(10/25 17:56 更新)
(中央社記者黃郁菁屏東縣25日電)屏東縣來義鄉推動社區林業多年,巡守路線近年屢遭颱風、地震破壞。當地耆老認為,傳統石砌工法比水泥更耐久,今天開課介紹排灣傳統石材與堆砌工法,傳承文化與生活智慧。
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今天在南和村橋頭pavalius石板屋舉辦「排灣族傳統堆砌工法智慧」課程,由耆老講解傳統常用石材種類,並帶領學員前往力里溪挑選石材,隨後進行堆砌實作。
82歲講師羅安初自幼在舊古樓部落協助搭建石板屋,熟悉各式石材運用。他在課程中一一列舉,平板狀石頭是搭建屋頂最佳材料;橢圓形石頭則置於屋頂,靈媒可藉此預知颱風將至;圓形石頭則可作為裝飾,或供族人投石遊戲。
42歲學員温夢迪Paqedriljas是文樂部落巡守員,他說,自己這一代經歷過傳統生活末期,參加課程是為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隨著耆老凋零,懂得堆砌工法的人愈來愈少,只能趁這一代儘快記錄下來,「不可能回到過去,但不能忘本。」
另一名學員孟嘉華Simerangan表示,他對石板家屋相當有感情,石板屋是排灣精神體現,不過目前文樂部落沒有石板家屋。聽聞課程包含砌石工法、工具等,期待可學習各種運用方式,未來在他出身的部落蓋一棟石板屋。
實作課程中,羅安初帶領10多名學員合力砍除雜木、挖坑放置平板狀石頭,在通往土地守護神小廟邊坡上,用38顆石頭砌出便道。羅安初不時親身鋸木、指示擺放位置,快完工時有學員笑問「有合格嗎」,引來全場歡笑。
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表示,協會投入社區林業已7年,長期在山區巡守,但路線常因風災或地震坍塌。外來工程多以水泥修補卻不耐天災,耆老建議改用傳統工法,如「活的便橋」會插入活樹,讓橋體與山結合、愈來愈穩固。課程除延續傳統文化,也傳授巡守員必備務實技能。(編輯:謝雅竹)11410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