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17:14
(中央社記者廖文綺上海28日電)「到台灣交換」是當前許多中國大陸學生探索台灣的機會,然而面對即將到來的就業壓力,有些學生在實習與交換間猶豫;也有陸生到台灣交換後重新思考職涯方向,不再焦慮地追逐「成功」,正視內心的追求。
由於近年中國大陸居民無法直接赴台旅遊,使許多對台灣抱持好奇的中國大陸學生會透過交換機會前來一探究竟。然而中國大陸當前就業壓力較大,為了加強求職競爭力,許多學生都會申請實習,然而到台灣交換會產生一段實習空窗期,也因此部分學生會產生猶豫。
就讀研究所時期曾到台灣交換的卓涵(化名)表示,現在中國大陸找工作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尤其對於想要進入民營企業的文組學生而言,實習經驗非常重要,「去交換半年的話,可能就可以做一到兩段的實習了」。甚至有些人大學期間就能做7、8段實習。
但最終卓涵考慮到去台灣交換、生活一段時間的機會寶貴,是短期旅遊無法取代的,「我覺得這樣的感受和體驗對於我的人生來說是要優於實習很多的」。他也相信自己交換回來之後能再補足實習經驗,因此只糾結幾天就選擇申請台灣交換。
他在結束半年交換,準備重新尋找實習時,也曾被面試官詢問實習的空窗期,被質疑不夠穩定。但他在研究所後期仍從事兩段實習,並且在投遞大約50份履歷後順利取得薪資優渥的offer。
卓涵說,台灣交換經驗對中國大陸學生後續求職、申請博士,並不會成為加分項目,因此他感覺會選擇到台灣交換的同學「可能都是體驗感大於功利的目的吧」。他指出,去交換的大多是文組學生,不少人都是受台灣藝文、影視作品影響,對台灣具有特殊情感,因此去台灣交換算是去「實現情懷」,包括他也是。
另一位在大學二年級就去台灣交換的小盧,也是因為對台灣的作家、書籍、電影感興趣,才會想去台灣交換。儘管在去之前,留學顧問曾表示這段交換經歷對未來留學履歷沒有加分作用。但交換回來後的小盧並沒有感到後悔,台灣交換經歷打破了她從小接受的以為結果為導向的教育,也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小盧受父親影響,從小就喜愛讀書,也喜歡白先勇、邱妙津等台灣作家,可惜因高考(中國大學入學考試)成績未能如願考上上海的文史哲科系,才選擇郵輪管理科系。
在去台灣交換之前,她對職涯非常焦慮,她身邊的同學都想著要不要去考雅思、學第二外語、考會計師資格證等,在中國社群平台小紅書上,更是充滿「成功到無法想像」的成功人士,導致小盧也跟著焦慮,大一生活被早八(早上8時第1堂課)、英語補習班與當家教填滿。
而台灣的生活步調讓她放緩下來,她觀察到台灣的同學們沒有那麼焦慮,做小組報告時的討論緩慢而細緻;在逛「女書店」時,小盧也受到店主啟發,認真尋找心底深處的追求。這段經歷讓她意識到不想要那麼「成功」、絕對安定的生活。現在的她決定等大學畢業後跨考上海戲劇學院研究所。
小盧說,「其實我覺得生活是過給我看的,生活是我的,我不需要讓我的生活去製造一些賣點吸引觀眾」,「我要找到我真正舒適的地方,或者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編輯:邱國強)11410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