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31 12:47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31日電)中研院今天表示,中研講堂將於11月12日前進新竹開講,活動即日起開始報名,將從農生科技與人文歷史雙重面向,邀大家一同思考,科學如何為人類提供關鍵解方。
中研院為了與民眾分享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從2018年起在全台多個縣市舉辦科普演講,過去演講主題包含揭秘P3實驗室、分享第3種細胞分裂如何發現、帶領民眾探索「物競天擇」對生物多樣性影響,以及揭開易經千年奧秘等。
中研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第14場中研講堂將於11月12日在國立竹東高中舉辦。
中研院指出,這次演講特別邀請到中研院生命與人文領域,具深厚學術背景的兩名研究人員,第1場由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葉國楨主講「氣候變遷與農業的未來:從科技創新看永續農業的可能」,
極端寒流、長期乾旱、暴雨災情到水資源短缺,台灣農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同時還要因應全球市場壓力與病蟲害蔓延。面對困境,葉國楨將帶領大家走進「未來農業」的現場,介紹如何透過基因編輯、生物科技與永續耕作模式,打造更具韌性與效率的農業系統。
中研院表示,第2場則由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雷祥麟主講「如何發現一個好問題?科學如何獲得文化權威?」。
中研院指出,在AI時代,人類最珍貴而無可取代的能力,就是提出問題。雷祥麟將以一幅20世紀描繪清宮觀測日蝕的插圖為起點,分享如何從看似平凡的細節中,找到改變歷史書寫的「好問題」,進而說明現代科學如何在清末逐漸取得前所未有的文化權威,人們開始相信講求證據、邏輯、實驗的科學根據。
中研院表示,第14場中研講堂今天起開放報名,名額有限,歡迎及早報名。(編輯:張雅淨)114103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