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楊双子從鐵道看身分認同 印度文化人共鳴殖民軌跡

(中央社記者李晉緯新德里8日專電)一場圍繞台灣作家楊双子著作「臺灣漫遊錄」的跨文化對談,近期在印度出版界引發迴響,多位出版與媒體從業人員表示,透過該書閱讀殖民歷史的視角,讓他們重新認識台灣,也反思印度的殖民經驗與文化形成的脈絡。

在出版業工作的達希(Divyanshi Dash)坦言,看「臺灣漫遊錄」前,對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幾乎一無所知,但這本書讓她對台灣產生濃厚的興趣。她說:「說實話,在讀這本書前,我對台灣的歷史、文化並不清楚,但這部作品對台灣的美食、文化、歷史都有很詳盡的介紹。」

達希告訴中央社記者,「臺灣漫遊錄」中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00年前,雖然現在的台灣已經全然不同,「但透過書瞭解(台灣的)過去,讓我更想知道台灣現在的模樣,而且台灣離印度很近,我真的希望有天能去台灣看看」。

擁有超過15年出版和媒體經驗的編輯達夫圖爾(Swati Daftuar)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本書讓她最感興趣的,是書中呈現殖民主義對文學與創作的影響,「這本書在此議題的處理上十分出色」。

她說:「臺灣漫遊錄讓我們看到殖民體制如何滲透到寫作、文化、飲食、旅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作者楊双子選擇的敘事框架與對故事主角的設定,對我而言極具啟發。」

達夫圖爾表示,印度與台灣各自有過被殖民的歷史,兩國民眾的感受也有相似之處,「我們在印度常討論英國如何影響印度的語言與生活,而閱讀台灣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視角看到同樣的歷史軌跡,這也成為我們理解另一種文化的橋梁」。

達夫圖爾舉例,殖民歷史的影響在現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仍無所不在,像「臺灣漫遊錄」提到源自日本殖民時期的湯,如今已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印度也有相同的例子,包括糖、茶的使用,都已成為印度文化的一環。她說:「當我們閱讀別人的歷史,不難發現那些看似與我們很遙遠的故事,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

關於印度文化圈對「臺灣漫遊錄」的回饋,楊双子表示,雖然有著層層的包裝,但殖民議題確實是她這本小說最想談的核心,她試圖呈現台灣人心中對日本那股複雜且矛盾的情感。

楊双子提到,台灣人面對日本殖民那段歷史,是無法一刀切割的,沒辦法只接受某些自己認同的部分,其他不喜歡的部分就通通視而不見,「我們應該正視這道歷史傷痕,學會如何看到曾經有的壓迫、傷害」。

對於台灣和印度的連結,楊双子提到,英國和日本在殖民時期都修建了很多鐵道,無意間讓印度或台灣各地的人有更頻繁的接觸,讓大家慢慢感覺到「我們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我們是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這樣凝聚起印度或台灣民族共識的情況,是英國和日本始料未及的。

她進一步提到,台灣、印度都一樣,原本因為族群、語言的多樣性,讓「我是台灣人」、「我是印度人」這樣的概念難以建立,但在被殖民時期,因為共同面對被壓迫的處境,逐漸認同彼此,產生新的身分認同,「我們開始意識到,即便不一定是同個種族、不一定講同一種語言、不一定有相同的生活方式,但這不會阻礙我們是同個國人的認知」。

台灣作家楊双子的小說「臺灣漫遊錄」,英譯本Taiwan Travelogue於2024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是第一部獲得這項殊榮的台灣文學作品。該書10月在印度上市,楊双子也獲邀出席11月印度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盛會「孟買文學現場」(The Mumbai LitFest),6日行前則在德里停留,舉辦簽書會,與出版界、讀者對談,闡述她的創作理念。(編輯:唐聲揚)1141108

Related Posts

1 of 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