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

無障礙舞台劇「魚・貓」 讓劇場成社會對話空間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3日電)曉劇場無障礙文學劇場「魚・貓」10月將於高雄衛武營登場,集結聾人與劇場演員共同詮釋作家黃春明經典作。編導鍾伯淵期待劇場成為社會對話空間,體驗不同觀看視角的美。

「魚・貓」改編自作家黃春明的短篇故事「魚」及「溺死一隻老貓」,前者描述出身貧困家庭的祖孫,為一條壓扁的魚引發衝突,後者則是村落老人為保住家鄉水源奮鬥犧牲的悲劇。

全劇邀請聾人與劇場演員合作,由萬座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編導,最早為2016年因應文化部「無障礙閱讀推廣計畫」誕生,2019年再以獨幕劇「魚」形式前進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打破文化與語言障礙,大獲好評。

為了讓所有人都能享受「魚・貓」,口語、手語、字幕都是作品的一環,精巧融入音樂與戲劇設計裡。例如當小男孩哭泣、心痛到無法言語時,會有口語同步描述他的內心狀態,讓盲人觀眾能理解劇情;或是形容角色悄悄走過去的腳步聲手語,協助聾人朋友感受氛圍營造。

鍾伯淵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分享,在排練期間,他常試著全程矇住眼睛或塞住耳朵,來強化增減內容,思考觀眾們是否都能有舒服、一致性的劇場體驗,又不會感官過度疲累。

「有人會問,盲人根本看不到為什麼要進劇場,但劇場最有趣的就是氛圍感」,鍾伯淵舉例,好比從聽到微弱羊叫聲逐漸越來越大,再聽到台詞「我們剛經過了一群羊群」,會讓盲人身歷其境,彷彿想像中的空間,被真實建立在劇場裡。

鍾伯淵覺得共融劇場最美之處,是讓人感受屏除過度依賴的聽覺或視覺後,其實世界還能用不同的方式觀看。身為唐氏症患者家屬,他指出很多大家視為理所當然能做到的事,對許多人來說並不是,「若社會要變更好,需要學習轉換視角與溝通」,身為唐氏症患者家屬,他很希望劇場能成為這個友善對話的空間。

他認為所謂的「無障礙」並非障礙消失,而是整個社會願意共同承擔、接納,如同他在德國柏林看到輪椅族自在搭乘公車,司機樂於下車協助、乘客也願意等待,是所有人欣然接受的日常,「許多人在『魚・貓』燈亮散場後,才發現原來身邊的觀眾是聾人或盲人,這就是很美好的事」。

鍾伯淵表示這部作品的所有觀點,都是以「愛」為出發,無論是作家黃春明筆下的人物、劇情設計張力或多元呈現演出的挑戰,都是在面對重重困難下,因為愛而願意攜手克服,讓有「礙」變無「礙」。

「魚・貓」將於10月12、13日下午2時30分在高雄衛武營戲劇院演出,兩場表演皆有演前導聆與演後座談。(編輯:李亨山)1130903

Related Posts

1 of 956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