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22:48
(筱君台灣PLUS 廖筱君7/30台北特稿)今晚我看到與某些政治人物和政論節目大肆討論一張照片:郭智輝部長站在災區一角、雙手抱胸,被形容「冷漠」、「事不關己」、「該下台」。
但我想問各位,我們真的能用一張照片,就給一位部長定罪嗎?
還原政府行動的事實
事實是什麼?
在南部豪雨成災的第一時間,行政院長卓榮泰帶領經濟部、農委會、相關單位深入災區。郭智輝部長親自了解受災情況、協調補助方案,當場也宣示將迅速提出救助措施。
但媒體選擇放大一個畫面,部長剛走出慰問民宅、準備轉往下一戶時的短暫站立,就是那短短幾秒,被截圖、放大、貼標籤,然後被政客拿來操作,說他「冷眼旁觀、該負責下台」。請記住,郭部長不是去拍片的,是來解決問題的。
一張照片想定罪郭智輝部長,這就是典型的「看圖說故事」。為什麼這類操作這麼容易誤導民眾?我們來看幾個特徵:
第一斷章取義:媒體只截取一張畫面,卻忽略當時整體情境與行動脈絡。郭智輝當時剛與災民互動完,正準備前往下一站。可這一點,畫面沒告訴你。
其次,情緒引導:照片刻意選擇「抱胸」的瞬間,配上「冷眼旁觀」、「漠視人民」的字眼,讓觀眾自動進入情緒反應,對部長產生負面投射。
第三缺乏平衡報導:整場勘災行程有政府的實質作為,也有現場民眾的回饋與協調成果,但許多媒體只選擇報導「那一張圖」,忽略其他更重要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政治操作:像趙少康這樣的政治人物,不只引述畫面,還直接建議「郭智輝應該辭職」。這已經不是監督政府,而是拿圖片當武器,進行人格毀滅式的政治攻擊。

我們都知道,政治可以有立場,但不能沒有事實與邏輯。監督政府可以,但不能靠情緒勒索與畫面操弄。
台灣現在面對的是極端氣候挑戰、是災後重建的緊急任務,不該讓真正下鄉、做事的官員,因為一張照片而背負「冷血官僚」的標籤。
我們應該問的是,他有沒有作為?政府有沒有應變?部會有沒有提出對策?
而不是「他照片看起來兇不兇」、「姿勢夠不夠親民」。
各位朋友,照片不會說謊,但看照片的人,可能會被說謊的文字帶偏。
當媒體選擇性的呈現、當政治人物「看圖編劇」,我們就更需要用理性與查證,捍衛真正的公義。
郭智輝該被檢驗的,是他的政策與作為,而不是一張「被抹黑的瞬間照」。
這一點,我們社會不能搞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