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楊明珠東京18日專電)美國在台協會(AIT)日前指「開羅宣言」等文件皆未決定台灣最終政治地位。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榮譽教授翁明賢今天表示,美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此舉一方面反制中國話語權,一方面也為美中談判保留迴旋空間。
駐日本代表處與「每日新聞社」所屬亞洲調查會今天下午在東京的日本記者俱樂部合辦論壇,邀請翁明賢、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笹川平和財團資深研究員高見澤將林、神田外語大教授阪田恭代、同志社大學教授三牧聖子等,就東亞局勢發表看法。由亞洲調查會會長國分良成擔任主持人。
翁明賢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北京近年透過戰狼外交,強調「一中國際化」,主張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已解決「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並進一步將其解釋為「台灣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AIT的作法某種程度上是針對中國的反制作為,指第2758號決議未提及台灣主權,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
他表示,美國透過重提歷史文件,凸顯台灣地位仍存模糊空間。從1943年的「開羅宣言」、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都沒有提到台灣,而有提到的1952年「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中,雖然日本放棄了對台灣的權利,但從未指明歸屬於誰。
翁明賢分析,美國這種表述並未違背自1970年代以來的「一中政策」,因為華府立場始終是「台灣不獨、中國不武,兩岸人民和平解決爭端」。美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實際上是為與中國的關稅談判保留迴旋空間。
一方面可反制中國藉2758號決議排擠台灣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能在必要時作為談判籌碼,迫使北京在其他領域做出讓步。
他認為,在區域安全議題上,台灣議題不再僅是單一地緣政治焦點,一旦台灣有事,日本與周邊國家勢必受到波及。如果解放軍對台採取軍事行動,首先勢必封鎖宮古水道與巴士海峽,以防美日介入。如此一來,日本必受牽連,這也是為什麼台日要簽署撤僑相關備忘錄,顯示雙方都認知到危機發生時須有合作機制。
翁明賢指出,當前局勢已不是「台灣會不會有事」的假設,而是事態正在進行,日本、南韓、台灣與菲律賓等國都需要正視局勢,共同尋找應對方案,而不是被動接招。然而挑戰在於,台灣與周邊國家之間沒邦交,一旦發生危機涉及軍事合作,將無法律可依據。
他建議,可以透過第三方或非官方平台建立工作小組,讓消息互通有無,才能保障安全。例如,借鏡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CSCE),東亞也創設類似的平台,進行戰略溝通,建立軍事互信,從而避免誤判。
他表示,近年中國艦隊與航空母艦頻繁出現在巴士海峽、西南諸島及南海,實際上是藉由「戰場經營」不斷強化存在感,企圖將國際水域「內海化」。面對此一情勢,美國持續推動航行自由,並邀集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共同參與,以防止中國造成既成事實。
翁明賢表示,對中國而言,台灣是第一島鏈的關鍵。如果失去台灣,島鏈突破無從談起;若掌握台灣,則能擴展到西太平洋,確保近海安全與海上通道,進一步支撐「建設世界一流軍隊」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他指出,因此,未來10年,中國必將持續在此方向推進。這也解釋了為何美日、日韓、美菲等雙邊與多邊合作持續加深。台灣必須展現自我防衛決心,並與盟國合作,共同維護區域穩定。
翁明賢今天在論壇上最後指出,中國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裡指出,如果台灣宣布獨立、如果台灣有外國力量干涉、如果台灣發展核子武器、如果台灣內部發生動盪不安,解放軍就有理由介入。
他說:「到目前為止,台灣中華民國並無碰觸上述任何一條,某種程度是以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跟第一島鏈安定發展為主軸。」
他指出,「在此狀況下,解放軍如果要改變現狀,會希望能造成灰色地帶的衝突、造成台灣的海空軍誤判、造成兩岸之間的擦槍走火,如此引發出可透過武力來改變現狀、來獲得他所要變化的現狀,這是目前台灣最重要因應的課題」。
翁明賢分析,到了2027年中共第21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21大),習近平須做好部署,為他可能開啟的第14個5年任期做準備,還有「第15個5年」(2026年-2030年)規劃,甚至是「第16個5年」規劃。
翁明賢提出警語指出,「習近平為了完成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可能逼迫台灣在統一問題上有所表態。當台灣被迫有所表態時,就是整個東亞第一島鏈變局的開始。這是美國所必須考慮的。」(編輯:韋樞)1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