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16 17:24(11/16 17:36 更新)
(中央社記者吳玟嶸金門16日電)學者劉香蘭訪談金門老中青三代女性寫成「邊境之光」,記錄冷戰對她們帶來挑戰與機會。劉香蘭說,金門過去敘事少見女性身影,盼持續書寫讓更多人看見金門女人韌性與貢獻。
現任輔仁大學社工系副教授的劉香蘭,2016至2021年曾在金門大學任教,也開始研究冷戰時期戰地女性故事;劉香蘭今年將多年來發表論著、採訪寫成「邊境之光:冷戰金門三代女性的遷移人生」,近期已出版。
劉香蘭在書中自序表示,到金門任教後發現金門在僑鄉、戰爭等敘事下都少有女人身影;她說,希望把金門女人在閩南家族裡系統性的「微不足道」,卻在冷戰中扮演「至關重要」的反差呈現出來。
劉香蘭今天到金門蓊蓊書店進行新書座談,她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在金門閩南家族傳統中,女性很難有走出家門的機會,但戰地政務時期,十萬大軍來到金門後,洗衣服、煮飯等需求大量出現,女人開始被允許出外賺錢。
劉香蘭說,許多女人從照顧家族中的男人,變成照顧整個金門男人,讓她們承擔更沉重責任,女性主義看法是,「結構在剝削女人,但是對這個女人來講,她起碼能不被綁在家裡,甚至能替家族累積財富。」
1950年代,金門女性因戰爭而有走出家族桎梏機會,劉香蘭也書寫1970年代出生後女性,她們生長在高度軍事化的金門,到了傳統金門女性婚嫁年齡,因為幫忙家中阿兵哥生意等緣故而「晚婚」,也有許多女性開始到台灣打工並寄錢回家。
劉香蘭解釋,金門女性過去基於文化因素通常不被允許離家,遑論離開金門,而戰地女性能到台灣,是因當時政府為避免民眾太早離開金門逃避民防訓練等義務,規定民眾年滿16歲才能赴台,「這規定反而讓金門女性年滿16歲後都想離開,到台灣賺錢也能幫助家中經濟,所以家長也不太會反對。」
劉香蘭表示,這時代女性比上一代更幸運,「因為她們可以流動,較能擺脫閩南家族的限制自由發展,是因住在台灣工廠,成為集體生活的女工」。
劉香蘭說,金門的軍事化對島上女性命運帶來很多改變,「至少不是只能在家裡等待結婚」,冷戰影響了金門社會,讓本來在閩南社會中「微不足道」的金門女人,有些承擔更沉重的責任,有些則能離家奮鬥。
她表示,戰地金門駐紮數萬軍隊,當時女性承擔照顧家庭、服務軍隊及支持後勤等責任,「她們參與冷戰的型態和對台海安全有不可抹滅的貢獻」,期盼這本書的出版能讓金門女性生命歷程多樣性與重要性被看見。(編輯:陳仁華)11411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