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外交交流漸增 林佳龍:台灣成功證明民主韌性

(中央社台北16日綜合外電報導)日經亞洲報導,在各國政府試圖解決自身安全疑慮之際,愈來愈多人樂於與台灣對話,外交部長林佳龍出訪頻率增加,他表示,「台灣的存在與成功,是民主韌性的證明」。

台灣近期取得罕見外交突破,副總統蕭美琴本月7日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舉行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峰會發表演說,成為首位在歐洲議會大樓演說的台灣高階領袖。

蕭美琴是在林佳龍陪同下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林佳龍返台後,上週在台灣外國記者會(TFCC)表示:「台灣的存在與成功,是民主韌性的證明。」

報導指出,走訪各國看似是外長工作常態,實則對台灣外長而言,可能是難以克服的挑戰;而林佳龍造訪過的國家數量之多,堪稱罕見。

自2024年5月就任以來,林佳龍已造訪過日本、菲律賓、比利時、立陶宛、波蘭、捷克、荷蘭、義大利及奧地利。他也曾前往美國,在紐約、德州、關島及夏威夷等地停留。

林佳龍9月拜訪荷蘭智庫「海牙策略研究中心」(HCSS)及波蘭「華沙安全論壇」(WSF)時強調,台灣是歐洲推動「再工業化」及「歐洲再武裝」(ReArm Europe)時值得信賴的夥伴。他並提到台灣在建構「非紅供應鏈」方面的重要性。

有高層消息人士向日經亞洲透露,同樣是今年9月,林佳龍亦曾低調赴法國巴黎進行重要訪問。對此,台灣政府拒絕評論。

報導指出,儘管中國長期試圖孤立台灣,隨著各國政府尋求為自身安全疑慮尋求解決之道,台灣似乎找到更多樂於對話的對象。

近年波羅的海(Baltic Sea)海底電纜疑遭破壞攻擊而受損,歐盟將矛頭指向俄羅斯「影子艦隊」(shadow fleet)。

林佳龍回憶道,5年前他擔任台灣交通部長時,台灣就有海底電纜遭破壞,在歐洲出現所謂的「影子艦隊」前,台灣已累積豐富經驗。

前英國駐台代表麥瑞禮(Michael Reilly)對日經亞洲表示:「對台灣來說,林外交部長和蕭副總統能像最近造訪布魯塞爾那樣進行訪問,意義重大。」

麥瑞禮指出,過去雖有次長等級官員出訪多國,但由外交部長出面,即使是非正式身分,也突破過往的限制,「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外交部長的國家代表性高於-比方說-貿易部長」,「同樣的道理亦適用於副總統」。

與台灣加強互動或公開表態挺台的國家,可能遭遇中方某種形式的反擊。林佳龍則認為,自己拜訪的國家愈多,北京就愈難同時報復所有國家。

另外,近日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關於台灣有事的答詢,在社群平台X發表斬首言論。林佳龍對此表示,他認為這非常不具外交風度,也是戰狼外交的形式之一,同時暴露出中國的心態。

林佳龍指出,歐洲國家、日本與美國都明白,限制與台灣的往來不符合自身利益,「因此台灣才能走向國際…對於歐洲的再工業化與再武裝,台灣是不可或缺的夥伴」。

日經亞洲報導並提到,就在林佳龍赴台灣外國記者會發表評論的幾小時前,英國宣布加入「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

根據外交部說明,GCTF自2015年由台灣與美國共同創設以來,已成為理念相近國家協力交流的重要平台,累計舉辦逾90場研習與工作坊,涵蓋公共衛生、民主治理、婦女賦權、數位經濟及災害防救等領域,促進全球百餘國專家、官員互動與合作。

英國智庫「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CSRI)執行長安德魯‧葉(Andrew Yeh)表示,獲得英國全力支持,不僅有助於強化關鍵供應鏈、敏感技術、反制灰色地帶脅迫等領域的合作,也為其他歐洲國家加入GCTF開啟大門。(編譯:楊昭彥)1141116

Related Posts

1 of 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