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2日電)中國日前管制稀土出口使美中關係再度緊張,雖然10月30日「川習會」在雙方讓步下降溫,但稀土對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仍是各國不容忽視的戰略議題。工研院表示,台灣應優先鎖定本土淨零需要與產業前景看好的無人機、機器人、電動車馬達等使用稀土的提煉暨回收技術。
工研院指出,工研院技術開發以此為產業推動目標,將含稀土之各式可取得資源,提煉為稀土氧化物、金屬與合金,預計2026年啟動技轉民間業者。
美國總統川普10月30日在韓國釜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會後,川普表示雙方已達成協議,美方將降低對中國的關稅,中方則承諾恢復採購美國黃豆、持續出口稀土,並加強打擊非法芬太尼貿易,順利緩和日前因稀土管制而急劇升溫的美中關稅戰。
川普會後表示,與習近平會談後已消除稀土供應的「障礙」,雙方達成為期1年的可延展協議。他也強調,「所有稀土(問題)都已經解決,而且這是為了全世界。」川普補充說協議為期1年,每年都會重新談判。
針對稀土對台灣產業發展的應用,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組長曹申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表示,台灣現階段在節能減碳的政策推動下,傳統馬達的設計與製造成熟,但高耗能的傳統馬達將朝向更省電、更輕巧的高效馬達轉換。
他舉例,如電動車馬達若可以減重,且轉換效率提高,耗電量便大幅降低。而高效馬達目前主流材料設計,即以含輕稀土釹(Nd)之釹鐵硼永久磁石為主流;若有高溫、高負載與高轉速的環境需求,則需要添加重稀土鏑(Dy)等。
曹申表示,一般產業上應用的稀土元素有15個,再加上2個常與稀土伴生的元素,共17個歸類為輕重稀土族的化學元素。
工研院目前主要針對產業需求最高的「釹」與「鏑」兩稀土元素,進行相關提煉與精煉技術研發,已規劃2026年啟動技術移轉給民間產業。盼由此建立國內可自主生產的永磁合金,提升國內稀土自給率,降低進口依賴,韌化國內磁材供應能量。
提到稀土應用及可能受影響的領域,部分媒體報導常提到與地緣政治密不可分的半導體產業。但曹申解釋,半導體製程直接使用稀土的量並不特別突出,材料部分以化學機械拋光為主,在高介電材料與半導體設備上,也用到一些稀土;但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應用直接受控風險,實際上遠低於電動(機)車,與所有和馬達或需轉動電機件相關的產業。
其他包括部分鋰電池也有加一點點稀土,相對而言,日常生活常見的電動牙刷等使用金屬氫電池,使用到稀土量比較多。
在軍工應用方面,曹申表示,工研院團隊並未碰觸相關領域研發與製造;但從解析國際技術資訊可窺知,包括吸波、匿蹤、夜視、導向等重要功能需求上,稀土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關於台灣稀土自主化技術研發進度,工研院說明,稀土與永磁合金原材料技術鏈,目前研發的最大挑戰仍在「環保、能耗、成本」的系統性平衡上。
團隊將工研院材化所過去深耕半導體與光電業累積的廢酸、廢水循環與減廢技術,導入稀土提煉流程,降低排放並提升化學藥劑回收使用率。目前新製程可減少廢棄物約50%、化學品使用量逾40%、能耗降低約20%(目標於明年底達30%),兼顧合規與經濟性,並提升量產可行性,為現階段團隊努力方向。
工研院說明,經濟部科技專案自2023年至2026年,第1年建立研發設備,去年起導入具體研發,優先聚焦釹(Nd)與鏑(Dy),已經可將含稀土約5%的礦級資源,提煉至純度99.9%稀土氧化物與金屬,並「配方化」製得釹鐵硼(NdFeB)合金,目前正與國內廠商與學術單位合作測試中,目標在2026年啟動相關技術移轉。(編輯:張良知)1141102



